當前汽車行業的變化顯而易見。路面上出現大量新能源汽車,性價比高、消費競爭力強,最重要的是,不同于傳統汽車的中控平臺,它們的智能化程度更高,也成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的賣點。
智能背后,其實代表的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自動駕駛(最終發展為無人駕駛)。
對于新事物,公眾在最初難免抱有懷疑態度,馭勢科技CEO吳甘沙在接受采訪時就提到:“美國剛剛做了調查,有一半以上的公眾是不接受無人駕駛的。”
盡管如此,在新能源和自動駕駛兩大波浪潮的沖擊下,汽車行業產業結構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資本也已經開始流向蔚來、拜騰、奇點等新型車廠。作為行業的標桿,在金融機構詆毀、股價飄忽不定的狀況下,特斯拉的價值也從未褪色過。市場的反應就是最好的說明——新能源與智能融合是未來的汽車產品形態,自動駕駛的未來可期。
對于當下的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狀況和未來潛力,在剛剛結束的CAIS 2018上,多位行業人士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理解自動駕駛的五個維度
距離2009年自動駕駛模型車被提出,距今已近十年。十年間,整個行業由原先的概念先行逐步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脫離了原先的天馬行空,自動駕駛行業發展開始有了邊界。
技術、政策、成本、基礎設施和社會接受度形成了這樣的“邊界”,并且呈現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
對此,眼擎科技CEO朱繼志有著十分清醒的認知,“任何一個產業,將產業里涉及到的各個部分細分來看,都是有各自不同的環節,在每個階段,大家的痛點都不一樣。”
圖 | 眼擎科技 CEO 朱繼志
眾所周知,一部車的生產制造因需要上千零部件,所涉及的產業鏈已經比一般產業的長,而針對自動駕駛,其上下游還將融入芯片、傳感器、ADAS、基礎建造等細分產業,造車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任何一個環節的薄弱都將影響到未來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
如眼擎科技所專注的前端成像引擎芯片技術,就是智能化發展所釋放出的一個細分領域,亦是短板。朱繼志解釋說,“在當下國內的圖像處理領域,前端成像的能力屬于短板,換句話說,大腦再強大,而眼睛不好使,對于后端來說同樣沒有用,所以我們當下就是專注于提升‘眼睛’的能力,在汽車行業,近三年我們的潛在客戶將會超過2000家。”
當然,除了技術發展變化帶來的諸多限制,政策的不完善、成本過高、基礎設施建造戰線長和社會接受度低都是限定自動駕駛發展的因素。
吳甘沙分析說,“在政策方面,目前美國和德國走得比較快,但都是以測試為目的,這遠遠不夠;還有,相較于之前的幾百萬成本,現在我們一輛車的成本最低能夠降到二三十萬,但是仍然很高,不能滿足大規模商用的需求。在高精度地圖、5G、城市改造方面的建造上,無人駕駛依賴的基礎設施建造還需要很長時間,此外目前社會的接受度也是不高的,這都是障礙。”
圖 | 馭勢科技 CEO 吳甘沙
但他進一步表示,“盡管存在各方面的限制,就應用角度而言,技術是沒有問題的,它是完全可以用的。換言之,就是自動駕駛已經在特定領域中滲透到產業里了。”
產業變革下,不進則退的背后邏輯
目前自動駕駛帶來的影響尚未滲透進C端市場,但它的存在已經開始在不知不覺間改變整個汽車產業,甚至周邊生態。可見的未來里,因智能化在場景中深度參與的不同程度,人們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里潛在的需求將被大量激發,如馭勢科技發掘的應用場景中,就暗合了用戶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我們去逛街,在進商場之前,需要把車開到地下停車內,然后回到商場,這一過程本身是很麻煩的。所以,如果在停車環節融入自動駕駛,我們就可以把車開到商場門口,下車后,讓車自己停在車庫,這樣就方便了許多。”吳甘沙解釋。
因此產業變革之下,類似地下停車場、高速公路等場景的市場潛力都將被驅動,自動駕駛產業自然會被反向推進,而這一趨勢已經開始在B端市場有所呈現。
國內ADAS獨角獸MINIEYE的CEO劉國清認為,“隨著產業的發展,現在的大環境是預裝比例越來越高,存量車里面沒有ADAS系統的車越來越少,整個后裝市場的門檻逐步降低,開始有投機者進入。”對于MINIEYE而言,完成了從0到1的銷量質變,伴隨著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轉變,他們急需轉戰前裝市場。
圖 | MINEYE CEO 劉國清
依照智能化程度高低和自動駕駛發展階段,在政策層面,自動駕駛被分為L1—L5五個等級。對于硬件端廠商而言,這樣的等級劃分其實也是對市場的一種劃分,因而成為他們市場開發的重要參考依據。
盡管成本高昂,但激光雷達依然是有著自己獨有的市場,如L3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汽車。作為硅谷激光雷達產業的獨角獸,Quanergy自然看見了這部分市場的需求。為此,他們憑借對技術的深耕和遠見,選擇并堅持不含任何移動部件的固態激光雷達產品的開發。
作為公司的領導者,Quanergy CEO盧偉看見的其實更遠。他明白激光雷達尚有時間去降低成本,但需爭分奪秒,以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去布局場景落地。他解釋說:“我們選擇采用相控陣電子掃描的方法制作固態激光雷達,很大的原因是需要降低成本。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我們確實也做到了。憑借我們的技術,未來實現高度集成以后量產出來的激光雷達價格將會低于100美元,這幾乎是市面上同類產品價格的幾十分之一。”
圖 | Quanergy CEO 盧偉
事實上,當下一味冠以激光雷達“高成本”之名已經不再適用,刀光劍影成為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常態,而不進則退則成為自動駕駛行業中各廠商不得不面臨的現實。
最后
與傳統汽車產業不同的是,智能產品與傳統零部件最大的不同在于,上下游廠商需要實時去監測產品的狀態,與客戶和用戶的結合將更緊密,是全生命周期的合作。因而自動駕駛帶來的產業變革將不僅僅是硬件產品的智能化,更是一種全場景的高度融合,這必將創造巨大的增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