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至4日,半導體產業和人才發展2018峰會暨求是緣半導體聯盟第四屆年會在江蘇無錫成功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半導體產業界的代表200余人參加。本次峰會的主題為“面對當今IC產業的新形勢,積極迎接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
著名半導體行業評論家、求是緣半導體聯盟顧問莫大康給與會嘉賓做了《中國承接第三次產業轉移的思考》的主旨報告。莫老師的報告從中國能承接全球半導體業第三次轉移、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策略的探討、為什么中國半導體業可能成功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一次產業轉移從美國轉移到日本,日本誕生一大批世界頂級芯片制造商,如日立、NEC、三菱、松下、東芝等,1988年日本芯片產值占全球67%;第二次產業轉移從美、日轉移至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中國臺灣地區在晶圓代工和封測搶得先機,晶圓代工和封測業全球第一,而韓國在存儲器拔下頭籌。
中國大陸承接第三次產業轉移首要條件有四:全球最大IC封測基地、全球最大8英寸硅片代工或者IDM制造基地、全球IC設計業第二、爭取成為全球8英寸半導體設備制造基地。
莫老師認為第三次產業轉移首先由封測業開始,為此在報告中,莫老師建議集中力量攻克封裝業。目前中國大陸的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都進入了全球前十強,也在高端封測上已經成功卡位。加上海外IDM大廠也在中國布局封測基地。
中國大陸目前8英寸晶圓代工月產能超過50萬片,而IDM的8英寸月產能不足15萬片。莫老師建議擴充8英寸,或者中、低端12英寸生產線產能。
莫老師并從天時、地利與人和三點分析了中國半導體業為什么可能成功。當前全世界投入在減少,中國卻在增加,此為天時;中國是全球最大IC市場,可謂地利;從國外回來的和本土的人才都逐步多起來,這是人和。當然最關鍵一步就是產業大環境需極大地改善。
只要大家要樹立信心與決心,不動搖;只要堅持,再堅持,相信最終一定會成功。
華潤微電子常務副董事長陳南翔做了《論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春夏秋冬》的主旨報告。春天是希望,萬物復蘇;夏天是活力,熱情蓬勃;秋天是豐收,碩果累累;冬天是考驗,等待機會。
陳董從標志性事件、產業環境、產業動作多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經歷了2013-2014年的春天、2015-2016年的夏天、2017-2018年的秋天,受多重因素的影響,2019-2020年我國半導體預計會進入冬天。
陳董認為,盛極而衰,周而復始,是大自然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寒冬也有梅花開,產業下行周期中仍然有成長的機遇。
冬天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并非沒有益處,可以給大家帶來冷靜與沉淀、帶來思考與成熟、更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硅產業周期也將帶領半導體產業奔向下一個春天。
2018年,是集成電路發明60周年,中興禁運事件剛剛結束,又趕上晉華事件,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綜合莫大康和陳南翔兩位的發言,只要大家要樹立信心與決心,不動搖;只要堅持,再堅持,產業趟過冬天就是春天。中國半導體產業必將奔向下一個春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