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巨頭向來都有一種傲慢,微軟是、Google是、宜家也是。
11月28日,以「AI賦能 萬物互聯」為主題的2018MIDC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在京舉行,與往屆不同的是,今年主要強調AI,或許是潮流所驅,今年的主要基調就是AI,從百度AI開發者大會到各大廠商新品發布會亦是如此。
本屆的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比上一屆熱鬧許多,尤其是增加了許多新的面孔,比如迎來的神秘嘉賓“宜家”成為了亮點。
小米與宜家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主要在智能照明產品方面進行合作,根據合作協議,宜家全線智能照明產品12月接入小米IoT平臺,這是宜家第一次和中國科技企業合作。
謹慎的宜家
成立于1943年,有著70多年歷史的瑞典家居零售公司宜家,靠著簡潔的設計風格和高性價比,從初始的出售一些相框、皮夾子等簡單的小型家居用品雜貨鋪發展成如今全球最大的家居零售巨頭。
不過宜家多年來留給外界的印象是謹慎、單打獨斗,尤其是體現在智能家居方面。
在智能家居的布局,宜家的動作顯然特別緩慢,宜家真正進軍智能家居是在2014年,此時智能硬件的浪潮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了《2014-2015中國智能硬件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硬件裝機量已達到60億臺,尤其是2014年亞馬遜推出的智能音箱Echo,更是把智能家居的推向了高潮。
此時的宜家在小試動作推出智能家居系列產品 Home Smart之后,卻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概念機型和實驗室上面,期間僅在2016年推出了智能燈泡,很長時間都沒有多少觸動人心的智能產品了。
直至近日,有國外科技媒體報道,在FCC上發現了宜家一款支持遙控開合電動智能百葉窗的裝置,而從這次泄漏的情況來看,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宜家正著手于建立一個完整的家庭自動化系統。
與其他的科技巨頭如蘋果、百度、小米的激進、高調,一年內開幾場開發者大會、發布幾十款智能硬件產品相比,宜家顯然要謹慎和保守許多,這種謹慎甚至深入到宜家的每一個員工心里面。
宜家智能家居部門主管Bjrn Block 曾對 Wired 網站說:“智能家居的出現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它存在兩個主要問題:它太復雜,而且太費錢了。那么,我們就來制造一個超級容易安裝,而且超級容易理解的東西,然后以超低的價格出售。”
所以筆者大膽的以為,宜家在智能家居上面的嘗試、創新一直都被品牌意識、模式所局限,只要創新的東西停留在自己可以輕易掌握和高性價比的保護內,沒有勇于探險的勇氣,比如一直以來的代表作智能燈泡就是最好的說明,畢竟對于宜家來說,制造智能燈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留給宜家的機會不多了
事實上謹慎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的事情,可以更全面、更透徹的了解企業的情況而更好的把握好企業的穩步發展,然而有時候,謹慎也是阻擋企業停滯不前、無法創新突破的擋板,尤其是對于宜家這種喜歡單打獨斗的巨頭。
近幾年,國內的智能家居市場可謂是突飛猛進,尤其是照明市場,根據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照明市場規模達到264億元,GGII預計2018年智能照明市場規模將達387億元,同比增長46.6%。
全球照明巨頭看準時機紛紛抱大腿,尋找科技合作伙伴,飛利浦照明與華為、小米簽署合作協議,推廣家居智能照明;歐普照明攜手華為發布智能照明系統;雷士照明攜海爾家居涉足智能家居共建生態圈。
回到宜家,謹慎的宜家在智能家居的推廣上面并不順利,在中國市場的增長乏力,給力宜家不小的壓力。
從宜家2014年開始入局智能家居開始,兩三年過去了很多頻繁出入宜家的粉絲也并未購買過宜家的智能家居產品,甚至印象全無,這對于宜家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推廣,直接影響到的就是宜家的財報數字上。
比如在IKEA宜家2019財年媒體發布會上,宜家預計宜家中國2018年財年的銷售額將超過147億元,同比增長9.3%。
不過如果我們扒開宜家中國2016和2017年的財年的銷售額增長的19.4和14%相比,不難發現,宜家中國的增長率正在逐年的持續放緩。如果在進行深扒,同樣也能發現,宜家中國的商場訪客增速也在下降,盡管2018財年商場訪客數比上年同期增長9.6%,但是要知道兩年前,其增長率可超過了20%。
宜家的破局
作為全球最大的家居零售巨頭,其實宜家比誰都清楚,如果在不尋找突破口,宜家就真的要掉隊了。
近兩年新零售概念持續火熱發酵,眾多未開墾市場的相繼發掘,也越發顯得誘惑力十足,同樣促使眾多傳統家具賣場順應趨勢積極擁抱新零售,眼看著競爭對手大刀闊斧,大舉變革,對于宜家來講顯然壓力十足。
擺在宜家面前的難題無疑是如何破局,如果快速的尋找到適合宜家模式的解決方案,正如宜家全球智能家居業務負責人在本屆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表示:“跨界合作可以提高智能家居科技的可及性,因此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就是優化客戶體驗的重要途徑。”
如果人生不用背負壓力,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時代的變革和市場上增長的乏力,逼得宜家不得不拋棄保守,轉而激進、大膽。只是不知道Anna Pawlak-Kuliga在說“接下來的12個月宜家有非常野心勃勃的計劃”時是否真的底氣十足。
宜家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正如北京商報在29日撰文點評宜家:“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家居生活需求正在快速改變,宜家也必須改變,上周宜家已經宣布開始戰略轉型。這場轉型成功與否,也許關乎宜家在中國的生死。”
為什么選擇小米
“宜家與小米結盟,是無奈又明智的選擇”廣東左凡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CEO陳磊這樣評價道。從整個市場的格局和大環境來看,宜家牽手小米是形勢所迫、更是意料之中。
宜家在中國最大的兩大勁敵,居然之家和紅星美凱龍,早早就與阿里巴巴和騰訊進行牽手合作,留給宜家的機會選擇本就少了很多。
小米經過多年的戰略布局,如今小米IoT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臺,小米IoT目前已經連接的智能設備超過了1.32億臺,支持2000款設備,并且與阿里和百度現有物聯網體系不同的是,小米擁有最大的用戶基礎,這也正好符合了宜家的開放性、萬千用戶都可以使用的風格。
如果深扒小米和宜家,不難發現兩家在產品理念和模式上有著太多的愛恨加交,產品理念上都遵循標準產品、高性價比、簡潔設計、薄利多銷的思路。
再生態模式上,小米走的是輕資產生態鏈模式,不直接打造生產產品,由專業領域的企業打造生產,快速構建起品類豐富的產品。
相反,宜家是一個設計驅動的公司,追求的是設計出簡潔、觸目人心的智能產品,所有的設計和研發工作都有自己親自主導,因此沒有經歷去打造生態鏈。
剛好如果兩者進行相互融合、各取所需,勢必也是一件利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