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0后,00后逐漸步入社會,結婚生子。國內早教事業也是愈來愈熱,越來越多的開始關注幼兒教育,查詢熱門機構,購買權威產品,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不管放在哪一帶人身上,思想依舊不會過時。據權威機構調查,兒童會在0—3歲時會完成基本感官認知,3歲以后開始初步進入情感認知和邏輯認知階段。以3歲為節點,幼兒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全球人工智能化的火熱,國內各家公司也看中了兒童智能機人器產業。甚至仔細分析下來,會發現雖然國內該產業剛剛興起,但勢頭洶涌,大有趕超海外之勢。
“豹豹龍”左側,與“悟空”右側 via:獵豹移動,騰訊叮當官網
例如,今年3月份,獵豹推出了“豹豹龍”綜合性兒童智能陪伴型機器人;而完成8.2億美元C輪融資達到估值50億美元的優必選,于9月聯合騰訊叮當編程貓,合作推出的悟空兒童智能機器人。一些互聯網行業先銳公司已經伸出了他們試探的“觸角”。由此可見,整個行業的風向標漸漸偏向了該領域。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資本投資市場都將目光轉向了兒童智能市場。
技術和資本溫床催化早教機器人市場興起
據IFR今6月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500億美元,其中中國2017年的銷售數量達13.8萬臺,而這個市場未來三年目標估值將會達到500億美元。人工智能時代已來臨,越來越多的企業注意到這是塊“未被開發的領地”,都想爭當下一個人工智能兒童機器人領域的“拿破侖”。當然,隨著入局者不斷發力,兒童智能市場也將涌現更多發展機遇。
提起人工智能產業,人們印象總是美國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事實卻是,盡管美國在AI基礎領域一直在最前沿,但中國已悄悄開始“超車”。2016年從美國白宮發布的《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報告中,提到從2013年到2015年,CSI收錄的人工智能方向論文里,涉及“深度學習”的論文數量約增長了6倍。同時強調了“如果按照文章數統計,美國已不再是全國第一。”
事實上在CSI的統計數字中,中國早在2014年均已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方面反超美國,并大幅度領先于其他國家,居于領跑者的地位。華人人工領域的精英們正在撼動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霸主地位,并逐漸獲得了世界的肯定。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會評論出當年的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對比2014-201三年的連續榜單,可發現沒有一家中國企業進入到榜單前十名。
中國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文件via:媒體發布相關資源整理
15年后該情況發生了改變,3家企業進入前十名,分別是小米,阿里巴巴和騰訊。而到了16年,百度和華為也躋身榜單前十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入了全球“視野”,并被世界認可。構成該現象的原因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國家政策福利好,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空間開放;第二,人工智能已成國內最強風口領域,所備資金充足;第三,國內發展及應用空間巨大,產業前景光明;第四,華人科研力量崛起,海外精英大量回流已成大勢所趨。
在這種強有力的政府帶領全方位支持下,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已實用到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人機交互等。比如通過圖像識別,可以進行機器批改試卷,識別答案等;通過語音,識別可以糾正,改進發音;而人機交互則可以進行在線答疑解惑等。截至目前,多數公司已著手布局兒童智能產業。比如,百度、阿里、小米都發布了各自的兒童智能音箱,針對受眾群體都是0到6歲以下的兒童;小米發布的“小愛同學”的單日收發語音指令數已經突破300萬次,人均每天使用時長約2小時;百度、搜狗、訊飛已同時宣布語音識別率達到97%。此外,阿里和小米利用自身的電商渠道打開了供應鏈,而百度首創了兒童模式并為此區塊專門匹配童聲音效。各家已分軍布陣完畢。
存在即合理,特別是新生物,剛“出生”有破竹之勢,其現象背后是何成因?根據2018年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早教藍皮書》數據顯示,父母對兒童教育付費頗高,在總支出度每月為500—1000元的家庭中占比最高可達41.3%。足以說明父母在兒童教育方面投入較多。另一方面也顯示,父母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投資隨兒童的年齡逐年增加且投資點越發趨于低齡化,做到了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中國早教市場規模via:中國早教藍皮書
在如此巨大的“蛋糕”誘使下,各企業均快馬加鞭,加快了自己研發的步伐。例如喜馬拉雅的兒童智能音箱曉雅,共拓展了328類近1億條音頻內容。在這種良性循環作用下,兒童智能機器人市場發展愈來愈快。
離家長買賬還有多遠
既有大量高科技人才回流保證產業的生產力,又有穩定的市場消費群體,看似兒童機器人市場前途無限光明。然而其產業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兒童智能機器人單價普遍售價偏高,極大程度阻礙了產品的市場推廣;二是兒童智能機器人中,專為兒童開發設計的應用軟件數量比起成人應用軟件來說,不僅數量少,軟件的升級更新速度也較為緩慢。首先,價格方面的例子如新上市的悟空機器人售價為3499人民幣,而阿里兒童智能音箱價格僅為199人民幣,除去悟空擁有人類外形以及可眨眼博得孩子喜愛的外在功能外,從內部應用軟件層面對比,兩者未有云泥之別。相差3000多的價格差異卻沒有在技術上或得實質飛躍,這導致很多家長望而卻步,更多的父母寧愿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智能音箱。其次,有關兒童喜新厭舊的速度,根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EuromonitorInternational)報告顯示,我國擁有兒童的家庭中有87.5%會在玩具上消費300元以上,其中又有95.3%的家庭中的兒童,對同一玩具新鮮感不超過6天。
各大公司研發的智能音箱及兒童智能機器人 via:各公司官網
當下兒童生活在AI時代,兒童接觸人工智能電子產品已成為無法避免的大勢。另一方面,對兒童來說,能產生互動效果的人工智能玩具比傳統玩具也更具吸引力。這樣的產品的賣點就是創新性和可持續更新性。目前,要打造一個兼具雙性的兒童智能機器人還有一定的難度。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便是兒童智能機器人內部軟件應用數量少與內容更新慢的問題。缺少核心性能支撐的智能機器人最終只會被當成是普通玩具,被時代所淘汰。
人工智能時代,企業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夠成為市場上的佼佼者。觀望兒童智能機器人市場,當前在降低成本、增加應用和補貼開發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第一,對于兒童人工智能機器人單品售價昂貴的問題,可以考慮降低售價的策略。此前天貓精靈兒童版智能音箱售價為199元,趕上電商雙十一促銷,降價后不足百元。采取降價行動后天貓官方表示天貓精靈的總銷量超過了300萬臺。說明低價策略確實有效。而降低成本可以通過改善供應鏈的方式來實現,也可聯合產業,讓眾多大公司融合其中。另外,謀求大公司的補貼也是可選之路。例如今年,百度與“小魚在家”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款兒童智能視頻音箱小機器人“小度在家”,兩家合作,每賣出一臺百度補貼“小魚在家”1000元,大公司為小公司提供資金補助而小公司為大公司輸出穩定高科技術,這種雙贏的聯手策略,為兒童智能產業鏈發展提供了保證。第二,可以通過增加兒童智能機器人的內部應用程序或是相應的課程內容,來維持兒童的新鮮感,使兒童長久使用兒童機器人。例如,優必選就采取編程應用的方法,讓孩子和父母同時一起通過兒童智能機器人編程。不僅學習了更多有益的知識,也融洽了親子關系,寓教于樂。而并非單一通過智能機器人對孩子進行一板一眼的“填鴨”式教學。另外,除了教學形式的改變,還可以通過不斷更新內部軟件來實現內容可持續性發展。第三,可以考慮適當補貼開發者,做到互幫互利,刺激更多的不同領域開發者不斷進入業界,擴展教學領域。
簡而言之,降低成本或聯合大企業開發可實現產品的推廣;在增加和更新應用性能方面,考慮到市場發展性的同時兼顧兒童及家長兩方的訴求;在補貼開發者方面,開放第三方平臺讓更多領域開發者加入,集思廣益,才能推動兒童市場的經濟發展。
如此一來,AI和教育的結合發展指日可待。未來,AI與教育的結合不僅能節省教師人力,提高教學效率,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行業師資分布不均,費用高昂等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描繪學生畫像,驅動個性化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無論兒童智能機器人怎樣發展,兒童終究還是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呵護。
科技的進步,只能解決兒童認知和教育層面的問題,并不能教會幼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與情感。人類的“溫度”唯有家長能給予,這點是亙古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