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是什么?
是誰發明了這個“超人”般的技術,又是誰讓它熠熠生光?
“莆田系”也在其中?
直接編輯生物基因,帶來的是生命的“曙光”還是“怪胎”?
霍金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人類領域又戰勝了一項絕癥,這本應值得高興,但轉念一想,這或許不是“戰勝”,而是“自我”的進化。
上個月,斯蒂芬·霍金的遺作《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發售。這部遺作中,霍金預計,人類本世紀就能發現通過改造基因提高智力的技術。
但霍金擔心,一旦出現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沒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逐漸絕跡,或者變得“不重要”。
還有,與生俱來的“艾滋病免疫”,這一事件背后的倫理問題,也是討論的焦點。
從技術上而言,是疾病預防領域的里程碑
早在2017年就有美國科學家宣布在試驗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剔除了艾滋病毒。不過,當時這項實驗是在試驗小白鼠的體內進行的。
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她們的“天賦”便是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于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的締造者,為了讓大家對“基因編輯嬰兒”更添幾分親切感,他表示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只是多了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發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于單細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團隊采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群里面有約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2017年8月,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刊文稱,由中美韓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多個活體人胚胎中糾正了引發一種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這是第一次成功地利用該技術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基因突變。現在,“基因編輯”的技術在學界已普遍認為是沒有難度的、可行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孔道春表示,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當前,我們只能對少量的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如果想要進行批量化的基因編輯操作,使得每個新生兒都能對特定疾病產生免疫力,還是比較困難。
實驗不僅違背倫理,更違反行業規定
此次“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消息發布后,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不少評論指出,此次實驗明顯違反了有關胚胎研究的現行規定,也造成了嚴重的醫學倫理問題。
因為,此前在生物學界領域,長期存在著針對胚胎研究的“14天規則”。該原則稱,科學家只能在不滿14天的胚胎上進行實驗。由于14天之前的人類胚胎還未分化出神經等結構,尚不具備人的特征,因此不涉及倫理問題。
而2003年我國科技部和衛生部印發的《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更是明確:
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復制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
不得將前款中獲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動物的生殖系統。
此次的“基因編輯嬰兒”試驗不僅沒有將經過基因編輯的胚胎銷毀,還將其植入了產婦的子宮內讓其自然降生,明顯違背了現行法規。
而倫理方面,根據《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的第九條規定,從事人胚胎干細胞的研究單位應成立包括生物學、醫學、法律或社會學等有關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人員組成的倫理委員會,其職責是對人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倫理學及學性進行綜合審查、咨詢與監督。
百余名科學家對此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
“知識分子”微博發布百余科學家聯合聲明,表示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作為生物醫學科研工作者,堅決反對!強烈譴責!(公開資料顯示,知識分子是由北京大學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清華大學神經生物學家魯白、普林斯輪大學社會科學家謝宇三位學者在2015年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