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個月,持續五年的世紀賭約也如期進入到了倒計時,這對于董明珠與雷軍任何一方來說都稱得上是至關重要。
原本應該是刀光劍影,兩方劍拔弩張,但熟料雙方云淡風輕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過,但五年期限已到,是時候到了揭曉答案的時刻了。12月16日,董明珠在參加人民日報新媒體《起點》演講時表示,互聯網必須有實體經濟的支撐,制造業的崛起,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十億賭約
時間回溯至2013年,在當年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小米CEO雷軍向董明珠立下戰書,若小米在5年內營業額超過格力,董明珠輸他一塊錢;而面對找上門的挑釁,董明珠霸道的個性當然也不會容忍,于是乎賭資直接升級至10億元。
而此時的小米成立也才三年的時間,反觀格力已有22 年的歷史,營業額也超過300億,是小米的3倍左右,這顯然過分狂妄了點。當然,初出茅廬的小米發展勢頭很是迅猛,但“暴發戶”想要叫板真正的“名門望族”,這到底有些不自量力。
相信誰也不會想到,小米這家公司會在這五年時間里仍然保持著活躍的生命力,從0到百億再到現如今千億級和格力站在一個層次上,小米用了也不過七年的時間,這也成就了中國民營企業的一段神話。
從財報數據來看,2018年前三季度,格力電器營收達1487億元,同比增長34.11%,歸母凈利潤達211億元,同比增長36.59%。相比之下,小米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總和為1305億元,同比增長64.1%。盡管單從數字上看,顯然小米還是稍遜一籌,但誰也不能否認小米的增速明顯領先,倘若給小米再多的時間,或許賭約的結局又會是另外一副模樣。
12月2日,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期間,董明珠表示,自己與雷軍的賭約已經基本勝出。與此同時,董明珠還指出:“其實與雷軍的賭局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互聯網的,屬于輕資產。”
結束?才正式開始而已
隨著董明珠“基本勝出”言論的砸地,似乎格力與小米之間的故事也終于迎來了結局,畢竟“兩者不具備可比性”。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隨著格力多元化以及小米低調殺入空調領域,董明珠與雷軍之間的戰爭似乎才剛剛開始。2015年,格力發布手機。2016年3月,格力推出電飯煲,售價1199元;無獨有偶,3月29日,小米生態鏈品牌米家發布首款電飯煲,售價999元。2018年7月,小米推出售價1999元的 米家互聯網空調,正式殺入空調領域,并與格力展開貼身肉搏。
當然了,跨界風潮愈演愈烈的今天,無論是格力進軍智能手機,還是小米殺入空調領域,都可以看做是企業自發的行為,也并沒有什么可深思的地方,但偏偏是在十億賭約生效之后,格力與小米就殺向了對方引以為傲的領域,這就比較有趣了。
格力在智能手機領域沒能折騰起大的浪花來,而小米想要在空調領域對標格力,這顯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表面上看略有些滑稽,但小米要做互聯網生態鏈就要涉足家電等傳統行業,而格力想要打破業務成長的“天花板”,籌謀多元化,也需要考慮轉型互聯網這片熱土。
從這點上來說,今后格力與小米之間涉足產業頻頻交集,這已經成為了必然。十億賭約,五年期限如期而至,好不容易有個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董明珠與雷軍之間將徹底休戰,這不過只是一個階段的落幕罷了。
總結
盡管賭約分出了勝負,但對于格力和小米而言,輸贏的本身可能并沒有那么重要,他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兩家企業在互相PK的過程中占據了消費者的的眼球,說是史上最成功的營銷案例相信一點兒也不為過。
對此,家電業分析人士劉步塵表示:“從廣義的角度講,兩家企業都贏了,過去5年都發展了,而且發展都不錯,尤其是小米。從趨勢看,明年小米營收規模反超格力的可能性更大,小米增速較強,格力也在加強多元化版圖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