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格力電器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以現場得票率134%,線上支持率98%,如愿當選格力電器董事。同時,董明珠的“閨蜜”劉姝威得益于其知名度,現場得票率達到100%,線上支持率86%,亦高票當選格力電器獨立董事。
在本次大會后,格力電器將選舉新一任董事長,在成功連任董事后,董明珠有望繼續連任董事長。
董明珠自1990年加入格力電器,歷任格力電器業務經理、經營部副部長、部長、銷售公司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副董事長,珠海格力集團董事長等職務,并于2012年正式被任命為格力電器董事長。截止本屆,現年65歲的董明珠將連任三屆格力電器董事長。
很多人不免聯想到在被提名為下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之際,董明珠曾于2019年1月8日公布了一項振奮人心的加薪計劃。根據格力電器內部通知顯示:“經公司研究決定,自2019年元月起,根據不同崗位給予薪資調整,總共增加薪酬在10億元以內。”根據格力上一財年數據顯示,此次加薪人均每月增加1000元左右。
此舉曾被外界視為“拉票”,然而此時此刻只能說,董明珠成功了。
董明珠回應一切
股東會現場,董明珠首先回顧了格力電器過去的營收和利潤表現。
分紅方面,格力在2012年至2018年累計分紅超火400億元,并承諾將視公司發展情況繼續給股東分紅。
并再次重申,格力在2018年總收入將超過2000億元。
格力員工結婚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套房,只要他終身在格力工作,這套房就是他的。”
芯片,我是一定要做的,不是為了市場分一杯羹,不是為了打價格戰,而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性能更好、更可靠的產品”。
并表示相信格力未來還是會保持10%以上的增長。
問答環節,包含董明珠在內的格力電器高管就股東普遍關注問題進行了回應。
在被問及下游房地產是否會對行業產生影響,以及格力未來業務板塊的能量問題時,董明珠稱,房地產對格力沒有影響,所謂紅海不過是企業沒有創造力的表現。對于格力而言,空調是老大,如果出問題,首先是小企業現出問題,創新將是格力穩步增長的基礎。其次,格力“智能家”取決于市場需求,如果需求被滿足,就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此外,格力在智能裝備上已經打好地基,建立了自主研發團隊,格力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相信智能裝備會穩步增長。
我可以現在就想退休,但作為企業的發展必須要有延續性,但上市公司沒有規定多少歲強制退休,只要你想干就行。”
董明珠內心強大,“她不缺錢不缺名,銀隆做好了也是錦上添花,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而且這些問題不是董總的,是相關股東的”。三言兩語將董明珠推的一干二凈,換句話說,董明珠之于銀隆“投了是情懷,投不好是造化”。
我個人是一個“文盲”,對此不感興趣。很多公司為了圈錢,但格力沒有這個需求。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我也并不理解小米的企業文化。
曾被視為格力“二號人物”的黃輝在現場也回應了股東對于格力技術能力和海外布局的問題。黃輝稱,外界對格力硬件強軟件若的印象是一種誤解,格力在軟件上的投入要遠大于業內同行。至于海外布局,黃輝表示,格力在海外布局很早,總結了很多經驗和教訓。格力在哪里建廠的認知已經和前幾年相比發生了變化,未來會在合適的地方建廠。
對手弱雞,“閨蜜”助攻
截止今日,董明珠的連任已經整整遲到了8個月。
董明珠的任期本應在去年5月31日屆滿,但換屆選舉并沒有如期到來。格力電器公告稱,因公司新一屆管理層候選人提名工作未完成,故而換屆選舉工作延期。
夜長必然夢多,媒體紛紛開始從各種關聯事件中尋找格力換屆的蛛絲馬跡。
2016年10月,珠海國資委就曾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
2016年格力為收購珠海銀隆一事召開股東大會時,因機構投資者投出反對票,“賭氣”的董明珠在2017年冒著無法連任的風險“賭氣”拒絕分紅;
進入2017年8月,格力電器常務副總裁、總工程師黃輝出任格力電器執行總裁,位置僅次于董明珠;
董明珠個人出資收購的新能源企業珠海銀隆頻頻爆出“宮斗”丑聞。
一番隔靴搔癢之后的2019年元旦,格力電器才宣布公司將在珠海召開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并放出了遲來的董事會候選人的名單——格力電器的最大股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推薦董明珠、黃輝、望靖東、張偉為第十一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而格力電器第二大股東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則推薦張軍督、郭書戰為第十一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其中,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格力集團常務副總裁張偉,以及現任京海擔保董事長、格力電器監事郭書戰系首度獲得提名。
業內人士分析稱,近三屆的格力董事會選舉幾乎均由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推舉四名董事候選人,第二大股東,兼格力電器經銷商代表的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推舉兩名董事候選人。而在上兩屆的集團推舉人選中,只有董明珠、黃輝二人來自格力電器,另外兩名則均來自格力集團委派,此前并無在格力電器任職的經歷。
到了最新這一屆,四名格力集團推舉的董事候選人中,董明珠、黃輝、望靖東均為格力電器人馬,而現任格力集團常務副總裁的張偉亦是格力電器舊部。公開資料顯示,張偉從1999年進入格力電器,隨后一路升至格力電器副總裁、總裁助理,目前為格力集團常務副總裁。
這意味著,新一任的選舉中,來自格力電器的色彩相比之前更為加強。
在外界看來,黃輝、望靖東、張偉、張軍督、郭書戰等候選人都不足以對董明珠連任構成競爭;此外,自稱董明珠“閨蜜”的劉姝威也出現在格力電器第十屆董事會獨立董事的推舉名單中。
據悉,劉姝威目前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她另一個更有名的身份是萬科的獨立董事。2018年4月8日,萬科獨董劉姝威曾半夜發文炮轟寶能,并建議監管部門嚴懲寶能,儼然一副萬科代言人的姿態,堪稱史上最不獨立的獨董。
劉姝威的加持,亦讓董明珠連任格力電器第十一屆董事會董事長幾無懸念。
明確的信號在于2018年5月16日,在題為“新時代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2018再起航”的晚會上,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出席并發表講話表示,“董明珠說自己是60多歲的年齡,25歲的心,并祝愿年輕的董明珠帶領年輕的格力越做越強”。
更不要說董明珠自身對連任一事本就有執念。據報道,在去年5月的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針對連任問題,董明珠回應稱,“如果我走,您答應么?最好未來五年不要討論這個問題......你不想讓我走人就不要提這個問題”。
“網紅”董明珠
在結果宣布之前,多家媒體已經預言過董明珠連任成功的結果。一個人象征一個企業,象征一個品牌是中國企業界的普遍現象。在公眾心中,格力和董明珠早已成為一個共同體。
看過董明珠采訪的人都很容易感覺到,她是一個執行力和信念感都很強大的人。是風風火火的“鐵娘子”,也是性情率真的“董小姐”。她對外反復提及的身世經歷,成為各類營銷號取之不盡的素材。
1990年,36歲的單親媽媽董明珠為了生計拋下兒子和母親,自老家南京南下珠海,加入了當時還叫“國營珠海海利空調器廠”的格力,一個國營小廠。初到格力的董明珠從最基礎的銷售人員做起,次年開始負責安徽市場。
身為基層銷售,董明珠以個人銷售額突破 1600 萬,占整個公司的八分之一的業績震動總部,并收獲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伯樂,格力電器前董事長朱江洪。在朱江洪的提攜下,董明珠在短短兩年內將業績慘淡的南京地區銷售額從300萬增長到了 1.6 億元,并在1994 年 結束了 3 年的業務員生涯,被公司全票推選為經營部部長。
而后,身居管理層的董明珠在1995年至2005年創造了連續11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的成績。2012年,時值董明珠在格力奮斗的第22年,珠海市正式任命其接替朱江洪成為格力集團董事長兼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同年,格力電器營業總收入首破千億。
殺伐決斷底層逆襲的“魏瓔珞”式人物無疑是當代審美體系的寵兒,但在90年代,董明珠并不是主流的形象范本。
董明珠在做客《魯豫有約一日行》時提到自己以敢于得罪人為榮。有一次面對一個在招工時以權謀私的人事,在知道對方有裙帶關系的情況下,董明珠的態度依然是絕不姑息,“這個人必須動,我動了他半年”,她說這話時帶著一股驕傲。甚至面對領導的意見,董明珠也堅持原則、不曾妥協,以至于有人評價“她走過的路都不長草”。
“正面剛”的后果之一就是董明珠在1999年被推薦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候選人時,遭到了從格力電器到母公司的反對。然而即使是被扣上了“團結同志差”的帽子,董明珠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在授獎大會上當場駁斥反對她的人。
待到互聯網浪潮來襲,董明珠與國企領導人謹慎刻板的固有印象迥然不同的黑蓮花屬性,才在新語境的解讀中被賦予了正面價值,她本人也深諳此道。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4年間,董明珠參與過包含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我是演說家在內的九檔知名欄目;更是在眾多峰會、典禮中,貢獻了諸如“2米摔手機”、“十億賭約”等“名場面”。作為一個傳統行業的企業家,她在全媒體時代頻頻出現在長槍短炮中,和長于為公司省“廣告費”的雷軍、羅永浩、劉強東一樣,化身為一個順勢而為的網紅企業家。
當受眾在格力空調和格力手機的開機界面看見代言人董明珠的時候,格力電器這家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似乎瞬間鍍上了一層互聯網公司的色彩。
這是董明珠和時代之間的互相成就。
紅也意味著爭議,董明珠“霸道”慣了。
在與魏銀倉交惡之前,董明珠曾與其一同參加央視《對話》欄目。節目中,主持人曾問魏銀倉,從前是走路,現在要變成跑步甚至沖刺,是否能夠勝任?魏銀倉當時的回答是“盡力而為”。董明珠馬上回答道:“什么叫盡力而為?作為公司的一把手,必須(勝任)。除非你不在其位......這沒有什么盡力而為的事情。”對董明珠而言,盡力而為無異于敷衍,完全沒有在意旁邊魏銀倉的表情已經略顯尷尬。
除此之外,董明珠在中小股東的面前也素來高高在上。
2018年10月28日,因為收購銀隆之舉沒有獲得支持,格力臨時股東大會上董小姐又一次發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么多?格力人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嗎?”一連串的攻訐在董小姐進門時沒有聽到掌聲后像子彈一樣打在股東身上。
在本次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依然優先感謝了格力的員工,似乎格力的成就幾乎全部歸結于員工的努力,和股東幾乎沒有關系。換言之,格力今日的業績全部倚賴其個人能力。
即使是分紅的利益綁定,也被董小姐視為賞賜、籌碼而非職責。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公然以自己當選作為宣布分紅的前提,并且順勢推銷了一下自家生產的手機,現場呼吁與會股東“拿到我的分紅就去買格力的手機”。身為大股東的董明珠似乎從來沒有和中小投資者站在一起。
面對如此自負的自我觀感,也就不免有股東公開表示,雖然“貪圖”格力的分紅傳統,但理性上依然不愿意選擇董明珠連任。
“(她)過于一言堂,不像是一個跨國企業當家人的樣子”,這位董明珠的“黑粉”如是說。
后格力時代
董明珠在董事會現場介紹格力的業務規劃時提到空調永遠是格力的主業,“這個主業永遠不可能放下,相信未來10年,空調老大的地位是不會變的”。
事實證明,格力電器是空調行業當之無愧的霸主。相關數據顯示,格力空調市場占有率近三年都穩居行業首席。在董明珠獨自執掌的五年里,格力電器的營收達到了過去21年總和的1.9倍,利潤則飆升近4倍。
從行業數據來看,格力在上一財年年報中的銷售毛利率近33%,在當年營收超過100億元的A股白電公司中居首。銷售凈利率更是高達15.18%,而主要競爭對手美的和海爾的銷售凈利率分別僅有7.73%和5.62%。此外,格力電器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約為11天,但同期應付賬款的周轉天數卻高達115天。極強的供應商押賬能力彰顯出格力電器的議價能力。
將格力送上白馬股神壇的是董小姐的大方。在拒絕分紅事件之前,格力電器每年的分紅平均達到4%。財報顯示,2013年到2015年,格力電器股息支付率分別達到40.4%、63.31%和71.48%,三年內幾乎翻倍。2016年,格力電器更是派發了108.28億元的超級紅包。
但是,格力的危機也顯而易見。
多年來,格力在空調這一單一產品上收獲了多大的榮耀,被其掣肘的風險就有多高。2018年半年報顯示,格力空調產品營收占總營收比例超過96%,對家電市場行情的高度依賴勢必會導致格力的抗風險能力弱,增長存在明顯的天花板。
早在2015年格力就已經吃過產品集中的虧。據悉,當年中國家電市場出現大幅滑坡,格力電器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全年營業收入下降近400億元,降幅高達28%。同年,美的依靠多元化的業務結構使得總營收降幅僅為2%,平滑風險。
事實上,董明珠早已意識到單一產品的局限,推進格力電器多元化進程始終是其上任以來的主要動作。
2012年年報中,格力第一次提到“多元化”,并在此后兩年細化為“產品多元化”和“多元化集團性”。具體動作方面,是其于2012年推出了冰箱產品、2013年主推小家電產品,經歷2015年的家電行業“水逆”后,格力更是調轉槍頭布局智能手機。
但以上種種反饋在財報的營收數據上,可謂收效甚微。
近年來,董明珠又開始執著于新能源汽車領域,風風火火加入了造車大軍。繼2016年格力收購銀隆案被格力股東聯合否決后,不甘心的董明珠隨即以個人名義,聯合燕趙匯金、大連萬達、京東邦能3家企業共同為銀隆增資30億元。其中,董明珠個人出資10億元,占股7.46%,此后又兩次低調增持至17.46%,最終晉升銀隆新能源二股東。
不想“造車夢”的禍根卻由此埋下。
2018年11月13日,銀隆宣稱公司創始團隊魏銀倉、孫國華涉嫌侵占公司利益,金額超10億元。次日,由魏銀倉、孫國華執掌的銀隆投資發起反攻,指責董明珠利用公司對大股東發難,以達到“清君側”的目的。隨后,孫國華甚至對媒體展示財務憑證,證明董明珠開始投資銀隆新能源的10億元中,7.5億元來自經銷商、2.5億元來自對魏銀倉等人的借款。
近日,又有媒體報道稱,銀隆已于2018年11月6日向北京西城區法院申請,要求對拓金資本及董明珠名下價值1436.23萬元的財產采取保全措施。 但該消息在2019年1月9日被銀隆新能源否認。
此外,銀隆本身的業務能力在業內也備受質疑。公開資料顯示,銀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鈦酸鋰電池技術,而該材料目前尚未成為國際上使用的主流材料。另有業內人士透露,銀隆目前僅擁有純電動客車的生產牌照,而作為稀缺資源的小轎車生產資質卻尚未獲得。
銀隆之外,格力還將“手”伸向了芯片。
此前格力電器總工程師譚建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透露,素來走定制芯片路線的格力已經到了自己設計芯片的階段,且2018年已經有一定比例的空調采用了格力自主研發的芯片。董明珠本人也在股東大會上表示,2019年格力空調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
但目前看來,格力的很多業務條線都還沒有發展到貢獻利潤營收的階段。
可現實表明,同為家電巨頭,美的和海爾已經在頻繁的跨國、跨界收購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唯獨格力沒有走跨國并購的路線;即使是憑借董明珠單方面宣稱的2000億營收而險勝的十億賭局,也在小米飛升的營收壓迫下顯得捉襟見肘。競爭的殘酷從來如此赤裸。
找到新的盈利點并以此抗衡排山倒海而來的對手,是董明珠新任期里無法回避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