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女兒“借”母親子宮成功生下自己寶寶的新聞被頂上了熱搜,新聞中的女兒因先天性無子宮,無法生育,為了彌補女兒的遺憾,母親于2015年將自己的子宮移植給女兒,2018年女兒通過胚胎移植,成功在移植子宮內孕育并誕下寶寶,這是中國第一個,全球第十四個在移植子宮內孕育出生的寶寶,他的出生標志著我國在生殖醫學的重大突破。
感嘆母愛的偉大和生命的神奇時,也不得不贊嘆現今醫療技術的發達與先進,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前期將母親的子宮移植到女兒體內的手術,除了醫生的精湛醫術,醫療機器人達芬奇也功不可沒。
據悉,在術中,為將風險和創傷降到最小,專家利用達芬奇機器人的智能微創手術系統,為母親進行了首例機器人輔助子宮切除術,術中出血僅10毫升。由醫生在操作臺上看屏幕指揮機器人在供體體內操作,插入細細的機器臂進行仔細分離,將擬移植的子宮準備好之后取出,灌洗干凈,隨后,子宮順利放入女兒體內,在顯微鏡下進行了血管吻合顯微手術。手術歷時14個小時終獲成功。
達芬奇的“成名”之路
近年來,精準醫療也成為了業界的一大熱門話題,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突破,給這方面帶來很多的進步。醫療機器人也得到了大力發展,機器人在醫療界中的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外科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方面。
其中,達芬奇機器人作為目前國際上最成功手術機器人之—,廣為人知,在全球都占領著非常高的市場份額。
這款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主要包括了醫生的操控臺、床旁的機械臂手術系統以及3D成像系統三部分。床旁的4個機械臂包括3個外科器械臂和1個內窺鏡相機臂,它的特點是消除了醫生的手顫抖,增加了醫生的靈巧性,7個自由度的機械手容易在狹窄的人體胸腔、盆腔中自由彎曲、旋轉,實施抓持、切割、縫合、打結等動作,此外達芬奇機器人降低了醫生的手術疲勞感,手術變得更加數字化,手術創面更小。
Intuitive Surgical,美國直覺外科機器人公司是達芬奇機器人的制造公司,也被稱為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醫療機器人的生產商。其向美國輸出了2000多臺達芬奇機器人,歐洲也有600多臺,亞洲有400多臺。同時,由于技術壟斷,所以在美國銷售價為1000萬人民幣的達芬奇機器人到了中國的售價變成了2000萬元一臺,成本頗高。
國產醫療手術機器人現狀
相對于國外先進的手術機器人,國內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目前的市場還是被國外尤其是美國的醫療企業所壟斷。但近些年,國產手術機器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手術室中,正在打破“達芬奇”的技術壟斷;國外知名的外科手術機器人有達芬奇、宙斯及伊索機器人,國內手術機器人也有Remebot、妙手S、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等。
其中,“妙手S”微創手術機器人是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微創手術輔助機器人,可實現模塊化組裝。能夠提供腹、胸、盆腔外科手術一攬子解決方案,覆蓋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等十余個外科手術科類。
“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Remebot),由北京博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于2018年正式通過CFDA三類醫療器械審查,是國內首家正式獲批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天璣”是天智航的第三代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產品由北京積水潭醫院(田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田苗)、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三方聯合研發。
手術機器人只是輔助
2015年2月,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進行,現場意外連連,機器人把病人的心臟“放錯位置”,還戳穿大動脈血濺攝像頭;機械臂“亂動”打到醫生的手;因為機器人主機發出的聲音過于嘈雜,醫生之間的交流全靠“吼”,現場亂成一團,最終接受手術的患者在術后一周去世。
此外,機器人內部導線斷裂、機械臂臨時失控、操作醫生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等等也是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不良事件的常見原因。
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2015年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3年間,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致死的患者已經達144人,究其原因,包括“機器人短路走火”“零件掉入人體體內”等。自2006年中國引進首臺達芬奇手術系統以來,已有70多臺達芬奇手術系統在臨床中使用,手術達十萬例,過程中也多次發生主動召回機器人及相關產品等事件。
事實上,“達芬奇”機器人并不是我們一貫認為的具備人形以及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嚴格來說只是一種高級平臺或者是醫療輔助器械,“達芬奇”機器人并非十全十美,有很多非常顯著的缺點,比如沒有觸覺反饋,醫生無法感知;機器人替代醫生會增加患者的緊張感,醫護人員需要更多機器人專業的培訓等等。在這些方面,醫生顯然比冷冰冰的機器人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