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加拿大處于保釋階段的孟晚舟向日本經濟新聞投稿,標題為《為什么華為重視與大學的合作》(Why Huawei values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ies),針對牛津大學“停止接受華為公司及其相關公司資金”的決定,做出回應。
據了解,牛津大學方面曾明確表示,其對華為資金的禁令與“近幾個月公眾對英國與華為合作關系的擔憂”有關。不過,已經通過牛津大學審批的資金將不會受到影響。目前,華為與牛津大學有兩個項目正在進行中,涉及69.2萬英鎊。
另外,牛津大學還發郵件提醒該校計算機科學博士生:“如果你與華為的任何人聯系,請務必注意,這一決定并不妨礙你與他們保持聯系,但我們建議不要討論機密或專有資料。”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僅是牛津大學,由英國查爾斯王子一手創立的青年基金會“王子基金”也宣布,出于公眾關系影響的考慮,他們也將不再接受來自華為的新捐贈。此前,華為與王子基金的合作關系已經維持了12年。
而現在,因為引渡條約而暫時被“困”在加拿大的孟晚舟也坐不住了,直接向媒體投稿以回應此事。
孟晚舟在文中提到,大學和企業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大學在人工智能(AI)領域走在基礎理論研究的最前端,而谷歌、Facebook、特斯拉和華為等技術領先企業則正致力于理論的實用化。
至于華為,18萬名員工的近半數均參與研發。最近10年的研發費用超過600億美元,計劃今后數年投入150億~200億美元。而作為IT企業,華為的成功與生存與否取決于研發部門能否準確預測通信技術的發展。
后面,孟晚舟提到HIPR(華為創新研究計劃),這一計劃的目的是為全世界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一個虛擬的交流平臺,并為最具可能性的方案提供資金支持。
她指出,通過HIRP,華為已經與全球前100的大學和30多個國家的國家級研究機構的學者緊密合作,并已支持項目超過1200個,其中的許多都已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但是,華為從未想過從合作伙伴那里獲取各種專利或研究成果。
在華為看來,開放式合作是消除科學與商業應用之間鴻溝的唯一方法。為此,不僅僅需要資金,還要保持耐心,因為有些基礎性理論距離實際應用要花上數十年的時間。
從孟晚舟的投稿來看,其中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點是華為的HIPR是為了打通大學與企業之前的渠道,消除科學與商業應用之間的鴻溝;另一點是,華為并未想過借由合作關系從合作方手中獲取專利和研究成果。
事實上,不僅僅是與大學、基金會、研究機構等方面的合作,包括5G訂單在內,華為在英國的處境也是“模棱兩可”。就在此前不久,已經有商業公司表示將放棄與華為的5G合作。
此前,圍繞華為參與本國5G合同一事,英國國內也早已展開了激烈爭論,一方認為應遵循多年以來的做法,通過對話與監管來對待;另一方則堅持應追隨盟友,全面禁止華為5G設備。
眼下,根據英國分管數碼、文化、媒體與體育事務的大臣杰瑞米·懷特于本周的回應,華為尚未被排除在商業合同競標之外,因為5G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有必要審慎應對。
為此,由英國政府成立、華為贊助的“華為網絡安全評估中心監管委員會”(HCSEC)正開展一項大規模調查,意圖確認該公司是否構成安全風險,以及其在英國關鍵電信基礎設施中的參與度。而最終結果將作為懷特做出決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