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昔日的空調行業霸主春蘭似乎正逐漸被人們遺忘,不過2018年末和2019年初的系列企業公告,多多少少再次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昔日的空調行業霸主春蘭似乎正逐漸被人們遺忘,不過2018年末和2019年初的系列企業公告,多多少少再次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2018年11月30日,春蘭股份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江蘇春蘭動力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蘭動力”)連續多年虧損,2016年8月至今壓縮機業務處于暫停生產狀態,現根據經營情況決定對春蘭動力的壓縮機業務實施停產,并對相關資產進行評估、處置。
2019年1月22日,春蘭股份發布公告,經對存在減值跡象的相關資產進行實地盤點、鑒定,包括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在內,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為7787.58萬元。
據估算,本次計提資產減值準備7787.58萬元,將減少春蘭股份2018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5485萬元,占2017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311%。
此外,公告還披露,目前春蘭本部空調業務處于暫停生產狀態。
在發布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公告的同時,春蘭股份還發布了2018年度業績預增公告。春蘭股份預計,2018年度業績將增加1936萬元到2436萬元,同比增加109.77%到138.12%;預計2018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00萬元到4200萬元,同比將增加1936萬元到2436萬元,增幅為109.77%到138.12%。
雖然2018年度業績提前報喜,但從上市25年來的業績情況來看,春蘭股份正在一步步沉淪。
“春蘭當初是實實在在的空調行業霸主,但從96、97年之后其地位開始動搖,現在甚至連三線品牌都不如。”一位國內空調企業創始人回憶道。
中國家電網梳理發現,2017年度春蘭空調銷售量僅為32萬臺。有空調行業上游供應商告訴中國家電網,最近幾年持續發展的美博、新科、月兔等空調新秀品牌年銷售規模都已達到百萬臺級別。與年銷千萬臺的海爾、美的等品牌相比,如今的春蘭更是不值一提。
除了銷量不如三線品牌之外,春蘭股份的營收及空調業務占比也呈現不斷下探的趨勢。
1994年,春蘭集團旗下江蘇春蘭制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春蘭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年春蘭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5.55億元。2004年,春蘭股份營業收入沖至歷年最高的32.26億元,之后業績持續下探,2017年營業收入僅為8.19億元。
空調業務占比方面,上市之初春蘭股份營收和利潤主要來源就是空調業務,1996年空調生產制造所產生的利潤占利潤總額的88%。2017年空調業務的營收和利潤占比已分別下探至為50%和30%,房地產業務營收和利潤占比大幅上揚。
而在研發方面,2014年以來,春蘭股份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已從當時的4.37%下降至2017年的0.10%。2015年春蘭股份研發人員數量還為86人,2016年已銳減至6人,2017年研發人員數量僅為5人。
空調“老帥”總結春蘭沒落三大原因
對于春蘭的沉淪,上述空調企業創始人認為,開展非相關多元化、管理機制問題以及股改失敗是最核心的三大原因。
非相關多元化顧此失彼
1994年春蘭股份上市之后,資本運作能力獲得極大提升。同年,春蘭股份決定分別于與春蘭集團、泰州紡機廠、香港正大投資公司合資生產摩托車、摩托車發動機機體及零部件。
1998年,春蘭股份投資1800萬元籌建江蘇春蘭洗滌機械有限公司,開始進軍冰箱、洗衣機領域。
與此同時,春蘭集團也不斷攻城略地,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涵蓋機械、空調、新能源、房地產、酒店業、商貿、金融與投資等業務的集團企業。不過,在狂飆突進過程中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最終體現在了業績上。
2005年春蘭股份出現首次虧損,由于空調市場競爭激烈且原材料及配件價格持續攀升,其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涉及冰箱、洗衣機、摩托車、壓縮機等業務的三個子公司均出現虧損。
此后的兩年,春蘭股份業績持續惡化,2006年和2007年虧損額度分別擴大至1.23億元和3.15億元。由于連續三年出現虧損,上海證券交易所于2008年5月9日作出對春蘭股份股票實施暫停上市的決定。此后經歷一系列重組措施,2008年、2009年實現盈利。經批準,春蘭股份股票自2009年11月13日起恢復上市。但由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仍為負值,春蘭股份仍帶著“ST”的帽子,直到2012年5月21日才正式摘帽。
中國家電網梳理發現,自春蘭股份2009年恢復上市到2017年,其旗下主營摩托車發動機及零部件的子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且,春蘭股份旗下的電子商務公司,在過去的10年里有一半的時間處于虧損狀態。
“搞多元化也不是不可以,但非相關多元化需要對產品、渠道等進行全新的布局,新業務不能與主營業務形成關聯,很容易拖垮主業。”該空調企業創始人認為,春蘭大舉布局多元化產業的時候,也是空調業競爭相當激烈的時候,主業和副業顧此失彼給了其他企業可趁之機。
管理機制僵化失去人心
1996年是中國空調行業發展史上一個鮮明的拐點,上海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年國內空調器產量達786.12萬臺,銷售量超過600萬臺,不過增速較1995年已經有所回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從這一年開始之后的歲月里,制造企業和商業企業圍繞行業主導權針鋒相對,空調行業品牌格局開始出現動蕩,白熱化的渠道資源競爭、慘烈的價格大戰逐漸成為常態。
“96年是個涼夏,多數空調企業都感受到了壓力,經銷商庫存積壓現象不斷出現。”上述空調企業創始人認為,正是對經銷商生存狀況的“不聞不問”,才使得春蘭開始失去人心。
據了解,針對當時市場情況,已經有空調企業開始實施“淡季貼息返利”和“年終返利”政策,對經銷商進行返利補貼。當時已有經銷商已經對春蘭反映過經營困境,不過并沒有得到高層的重視,一些經銷商開始逐漸“轉會”。
“經銷商和企業誰也離不開誰,雪中送炭他們會記你一輩子,做企業要懂得舍和得。”據該空調企業創始人回憶,春蘭高層很少了走基層了解情況,下面反映的情況向上傳達也不是很順暢,這個時候以美的、海爾等為代表的家電企業開始顯露出競爭優勢。
他表示,企業都會犯錯,絕對的正確是不存在的,一些企業的失敗主要歸咎于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事實上,這里面既有企業體制機制的問題,也有掌舵人管理理念和風格的問題。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則需要放下架子、放下面子的態度和承認錯誤的勇氣,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只聽喜不聽憂,必要時啟動第三方調查更容易發現錯誤。
股改冒險失敗令人唏噓
春蘭集團前身為泰州冷氣設備廠,1985年10月,中共泰州市委任命陶建幸為泰州冷氣設備廠廠長。1989年1月,成立江蘇春蘭制冷設備有限公司,企業始稱“春蘭”。工商信息顯示,春蘭集團為泰州市機械冶金工業局100%控股。
2000年10月,產權改革聲浪漸起,春蘭集團宣布在不涉及國有資產的前提下,從近50億元的集體資產中抽出25%向經營層和萬余名員工進行量化配股。為了“避嫌”,陶建幸拒絕接受其他人提出的管理層控股的建議,而是實行“普惠制”。
他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關部門考慮過給我春蘭集團的10%股份,但我拒絕了。在春蘭拼死拼活干,真的不是為多賺錢。給我7個億,我干什么花呀?在我心里,春蘭似乎是自己的。金錢對我的驅動力為零。”
不過,春蘭改制的高調進行引來了廣泛而熱烈的關注,一系列質疑也隨之沓來。春蘭到底姓啥?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越來越多的質疑將春蘭送到了輿論的旋渦,甚至有人直呼陶建幸把春蘭分了。
事實上,春蘭改制在當時得到了江蘇當地官員的支持,不過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春蘭改制被迫叫停,最終在各界的集體會診中無疾而終。
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春蘭改制的叫停在產權清晰化運動中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與春蘭相似的海爾、長虹、海信等大型企業的改制方案也被一一擱置。
雖然春蘭改制失敗對實際業務并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不過包括上述空調企業創始人在內的業界人士認為,春蘭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也是其在競爭中漸落下風的原因之一。
有原春蘭集團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企業機制決定企業的生死,股改的失敗多少影響了春蘭的士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的集團,成功MBO之后企業發展不斷提速。
打造企業的競爭力涉及多方面因素,上述空調企業創始人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具備以下能力:認清事物本質,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明確化;靈感是創新的來源,通過多觀察積累靈感助力創新;解決一個煩惱就誕生一個新產品,設計師的思維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遙控救生衣、炒菜機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