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artner發布的《2018通用存儲陣列魔力四象限》報告中,華為連續第三年被定義為存儲領導者廠商。
很多CEO已經注意到了新的趨勢,從北美、中國的CEO,甚至是Gartner的分析師口中,都表達出了這樣一個普遍性的觀點:在Gartner通用存儲陣列魔力四象限領導者象限中表現優異的供應商,都具有不俗的平臺管理運維能力。
這是一個很關健的因素。如今,企業用戶最苦惱的問題,就是運維管理。
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業務的復雜多樣導致了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不止于推高運維管理成本,還將對運維能力的要求推向了極致。
智能化被視為這一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這和信息安全領域的思路相同,當安全視角從基礎安全轉向業務安全時,人們同樣寄希望于智能化和自動化。
在華為全新的存儲產品系列中,很容易看到這種變化。在之前的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采訪中,華為IT產品線智能存儲與數據管理領域總裁孟廣斌表示,“我們持續對數據流動和智能運維進行投入。”
依托華為存儲的全球聯接和華為云EI的深度學習能力,華為智能云管理平臺eService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來改造存儲管理模式。讓系統根據業務模型智能化的快速部署,并提前預判運行中的性能、容量瓶頸,做到自動調優。
同時,華為還規劃Smart系列軟件,用于提升存儲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比如華為SmartTier不僅支持塊,還支持文件級別的智能分層。隨著AI技術的發展,華為在閃存智能方面也會有更大的提升,幫助設備內的智能加速,以及設備之上的管理運維。
借助華為的智能運維,用戶還可以基于歷史IO規律和負載運行數據,提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預知容量和性能的要求,為IT基礎設施的整體建設提供決策。
在產品方案設計上,為了打破不同存儲之間的數據孤島,幫助企業應對愈加復雜的業務負載和海量數據,華為提供數據中心級融合分布式存儲FusionStorage。
孟廣斌稱這是一款滿足“所有CIO夢想”的產品,將實現一個數據中心由一套存儲“搞定”的構想——無論它需要承載哪種應用,包括關鍵業務和新興業務。
除融合特性的全新表現外,FusionStorage的一個鮮明特性也是智能化——通過一套統一的智能管理平臺,融合運維和運營兩大能力,實現數據智能化。
和云化的鮮明進展相對應,另一個存儲領域的熱詞“全閃存”則拉出了一條跨越時空的縱貫線。全閃存也被許多行業內人士視為未來領域的終極形態。不過,考慮到既有數據中心擴展或新建成本等各種因素,存儲供應商仍會在很長時間內繼續為用戶提供不同介質或者混合介質的存儲方案。
正是因為這一點,在華為目前的智能存儲和數據管理領域,我們能看到,除了追求極致性能的OceanStor Dorado全閃存系統,也能看見如OceanStor V5系列這樣的智能混合閃存存儲系統。
不過,趨勢的發展在加速,孟廣斌坦言,已經有大規模的客戶轉向閃存,因為在性能、可靠性和功耗,以及容量和占地上,跟硬盤比起來,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提升了。
華為EBG中國區IT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 康曉宇
華為EBG中國區IT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康曉宇透露,在金融業的“四大行”中,華為的發貨已基本被全閃存所占據。在這些銀行業,或者更為寬泛的金融業,對存儲設備綜合性能的高要求通常被視為產品力的佐證。康曉宇說,目前國內TOP12銀行和TOP4保險公司的架構中,都已經采用了華為的全閃存存儲,它們承載了包括數據庫、信用卡業務、在線聯機交易等核心應用。
招商銀行在2018年和華為成立了聯合創新中心,以規劃構建下一代IT基礎設施平臺。其中,華為全閃存存儲系統的應用主要聚焦于高性能數據平臺,如數據倉庫系統、互聯網創新業務等——華為OceanStor Dorado的高性能、低時延特性,大幅降低了這些系統業務的批處理時間。
在2015年,金融行業的另一巨頭——中國人壽,開始使用華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全閃存存儲。該系列解決方案以“6個9”的高穩定性,為中國人壽支撐起了其數據存儲、分析、管理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華為HyperMetro技術為中國人壽提供了包括SAN和NAS在內的一體化雙活解決方案,并成功部署了承保、理賠、ERP、精算、辦公等核心業務系統,滿足了中國人壽遠程異地多活數據中心的數據同步要求。
高端應用領域的認可持續拉動了華為存儲業務的進展。IDC的數據顯示,目前,華為全閃存存儲收入增長率全球第一,華為全閃存存儲中國市場份額第一。Gartner數據顯示,2018 年前四季度,華為存儲中國市場收入、發貨容量和套數均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