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目前已經活躍在醫療領域,我們可以為患者定制假牙、助聽器等醫療設備。但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直接3D打印器官呢?
因為構成大多數人體器官的錯綜復雜的糊狀組織并不像醫療器械那樣易于3D打印。但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創造的一款新設備有望使器官和食品等生物材料的3D打印成為可能。
(圖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活細胞需要非常特定的溫度和化學條件才能存活,并且在漫長的打印過程中經常會變質。該設備使用相同的打印機同時創建多個圖層,然后將它們一個堆疊在另一個上面,以形成 3D 結構。這種做法加速了打印過程,使細胞更有可能保持活力。
該設備的設計者,機械工程教授 Boris Rubinsky 表示,“3D生物打印的問題在于它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所以你不能打印任何大的東西,因為生物材料會在你完成時變質。我們的一項創新是,在打印時凍結生物材料,以便保存更長的時間,我們還可以控制冷凍速度。”
當器官放在芯片上送至外太空,有助于了解人在太空為什么會生病
4月30日,SpaceX 獵鷹 9 號火箭將向國際空間站發射貨物。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們設計的兩個實驗也將送上空間站,這將有助于闡明為什么宇航員在太空上更容易生病。
美國宇航局此前有報告說,29名阿波羅宇航員中有15人患有細菌或病毒感染。1989年至1999年,超過26名宇航員受感染。研究人員認為,在太空軌道上運行會抑制宇航員的免疫系統,為感染創造肥沃土壤,但沒人真正明白病因在何。
賓大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 Dan Huh 十多年來一直在開發超小型設備——在芯片上模擬整個人體器官。第一個芯片是模仿人體呼吸道內的感染,看看在太空軌道上細菌和周圍細胞會發生什么。第二個實驗是通過創造真正血管,與人類骨髓細胞相互作用,讓他們跟蹤中性粒細胞對細菌感染的反應。
研究員認為,芯片上的器官為各種研究提供了希望,正試圖利用這先進系統來模擬復雜人類疾病背后的生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