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量產前夜,這個行業無比熱鬧。
在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新四化的浪潮之下,由汽車智能網聯化和自動駕駛帶來的技術革命一級跨級融合的屬性,讓主機廠大力投入的同時助推了傳統汽車供應商的升級,也讓越來越多的IT、通訊等行業的企業大舉進入,轉型是大勢所趨。
在剛過去的2019年上海車展上,在眾多跨界參展的知名企業當中,華為首次參展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焦點。“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致力于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現場公布了華為的汽車戰略。
而對于其它供應商而言,博世、安波福、大陸、法雷奧等知名國際零部件企業,也帶來了最新的能夠幫助主機廠助推自動駕駛革命的新技術。目前,大部分主機廠都已推出搭載L2級輔助駕駛功能和技術的量產車型,并且開始向L3級車型推進,其中供應商的幫助是其加快智能化進程的關鍵環節。
從各供應商推出的產品和技術可以發現,L2級別輔助駕駛是目前的推進重點,L3級別自動駕駛落地量產常被提及,由于L4/L5級的高級別自動駕駛離我們還有比較遠的距離,較少被提到。供應商們更加注重將最新的技術搭載在量產車上,通過為主機廠賦能來快速實現商業化,獲得盈利。
參考早些時間進入汽車領域的百度、阿里、騰訊,都在汽車行業不斷深耕,構建了一個復雜的生態體系。在外界看來,華為想要在智能汽車構建一個新的生態圈。
華為在汽車領域主要做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事情:連接:提供4G、5G的通信模塊;計算平臺:計算大腦,用于自動駕駛、模擬仿真等;華為云,提供名為八爪魚的自動駕駛訓練平臺;智能終端生態和車結合:實現人車家全場景智能生活,主要是將華為手機與汽車生態打通。
華為要進入汽車行業,不造車,不與主機廠競爭,只做主機廠的供應商,不與現有汽車供應商競爭,只專注于增量業務。華為的汽車業務實際上和 BAT 也沒有太多重疊,前者主攻硬件,后者主攻軟件、服務。
可以看到,邁向智能化的過程中,汽車將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5G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互聯網和通信企業加入智能汽車這個新的戰場。在整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還沒有發展成熟之前,相互聯合、先把技術做好是大家的共識。
不過,在表面合作的背后,主機廠、一級供應商和跨界的ICT企業等各方在穩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默默學習合作伙伴更多的核心競爭力。車企也不愿只依靠某一家ICT企業來實現所有的智能化技術,而是衡量不同企業在不同的核心領域的優劣勢來選擇合作伙伴。
不過,對目前正處于量產前夜的自動駕駛行業來看,輔助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是關鍵,從L2到L3漸進式的發展已成為主流。在輔助駕駛的供應鏈條中,一級供應商和ICT企業,已經開始尋求與車企更加深入且復雜的合作模式。
自動駕駛產業鏈目前仍處于轉型的動態之中,對于誰能最終掌握話語主導權的討論,顯得尚有些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