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事情一波接一波,針對中國公司的“斷供”行動一直在繼續。而且意料之外的,這次是英國。
BBC最新消息,英國主要芯片設計公司ARM將暫停與中國華為及海思的一切業務往來。內部文件顯示,ARM“要求員工停止與華為及其子公司所有積極的合同、支持福利以及任何尚未簽訂的合約”,以遵守美國最近的一項貿易限制措施。”
很明顯的,這與近日“實體名單”一事有關。而ARM“斷供”則意味著,即便是海思“備胎轉正”,華為芯片也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對此,華為立即發表聲明:
我們重視與合作伙伴的密切關系,但也認識到他們中的一些由于政治動機的決定而承受的壓力。
我們相信這一令人遺憾的局面能夠得到解決,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繼續向全球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
ARM“斷供”意味著什么
眾所周知,作為全球智能手機IP龍頭企業,幾乎所有手機芯片的基礎架構都源自ARM授權,包括華為、紫光展銳、蘋果、高通、三星電子等,都是通過付費獲得ARM授權才能開發手機芯片的。
相關數據顯示,在手機芯片領域,ARM所占全球手機市場份額超90%,就算是英特爾的x86架構,在這方面也都只是小打小鬧而已。
相關人士表示,如果ARM長期拒絕與華為合作,對于華為來說,將是極大的沖擊。
ARM的前身,是英國Acorn Computers與蘋果合作,開發出了在芯片界擁有赫赫威名的ARM架構。到上世紀90年代,ARM獨立成子公司,也因此蘋果擁有ARM的股權。目前該公司除總部在英國外,在華盛頓、亞利桑那、德克薩斯和馬薩諸塞均設有辦公點。
2016年,日本軟銀公司斥2121億人民幣重舉收購ARM。僅到軟銀2017年世界大會上,官方數據便顯示,ARM架構在智能手機和調制解調器兩大市場的份額均超99%,幾乎是一家“壟斷”,而在車載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上的市場份驚人的超95%和90%。
當然,對于有自研開發能力的芯片廠商來說,他們并不完全依賴ARM架構,但也必須獲得ARM架構或“指令集”的授權,才能進行下一步設計。而在這之外,ARM在處理器核心設計方面也開放授權合作,幾乎所有應用于手機端的芯片都與之關聯甚密,如高通驍龍、Apple A系列、華為麒麟、三星Exynos等,Intel、IBM、富士通、LG也與ARM有相關合作。
海思芯片就是使用的ARM的底層技術。ARM的單方面停止合作,意味著海思不能再基于ARM開發芯片,即便海思“轉正”,這樣的情況下,也幾乎面臨著“所有的研發工作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的挑戰。
不過,對于華為即將發布的麒麟985而言,還尚未受到此次事件影響。后續其他芯片,則需要華為自己從基礎架構開始設計。
而軟銀的加入,不知日本是否也會在后續開始對中國公司的“針對行動”。至少僅當前看:
ARM已宣布暫停與華為的業務往來;
英國電信運營商EE宣布下周啟用的5G服務不支持華為5G手機;
英電信商Vodafone暫停向華為預購5G手機;
日本軟銀、KDDI宣布暫停發售華為P30 Lite系列手機;
臺灣地區中華電信、臺灣之星等電信商宣布賣完華為存貨就停售華為新機;
美媒稱微軟商城下架華為筆記本,無法搜索到任何相關配件;
傳上海東芝公司已經在內部宣布停止和華為的合作。
華為至暗時刻還在繼續
美國當地時間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而在緊急狀態之下,美國企業就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行業公認,此舉意在禁止美國企業和華為的業務往來。
17日凌晨2點,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海思總裁致員工的一封信》,信中稱:
公司在多年前便為“極限生存”做好了準備——在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時,華為也仍要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為此華為成立了海思,為公司未來可能遇到的困境“打造備胎”。
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海思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也曾失落過所研芯片不會被啟用,但今天,美國把華為列入了實體名單,也因此,海思曾經打造的所有“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了。
未來,華為將不再“打造備胎”然后再“換胎”,緩沖區已完全消失,新產品必將同步做到“科技自立”。
華為高級副總裁、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也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華為消費者業務一直堅持打造自己的核心芯片,也同時繼續使用美國芯片及部件。美國這次的限制名單,不僅對于華為,對于美國芯片、軟件、部件等供應商,都是巨大損失!
緊接著,大疆、海康相繼遭到“被美國列入實體名單”的攻擊,再到此次ARM拒絕與華為合作,幾乎是要從芯片、硬件、軟件、組合服務全方面“阻截”華為。
不過,事情或許沒有這么悲觀,華為方面曾對外表示,華為的服務器芯片鯤鵬920已經可以完全實現自主生產,雖也是基于ARM架構開發的,但華為獲得的是永久授權。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余產品華為都可以實現自研自產。
即便關關難過,我們也能關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