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普遍存在的慢性病之際,IBM正依靠人工智能(AI)和聯網設備,尋找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的新方法。
IBM日本研發副總裁Norishige Morimoto表示,這家總部位于紐約的科技公司正與研究伙伴合作研發各種聯網設備,包括連接在病人房間、椅子或床上的傳感器,以幫助早期發現疾病。
Morimoto在周五的一次采訪中說:“像癡呆癥這樣的慢性疾病是不可逆轉的,所以阻止它的唯一方法就是減緩疾病的發展?!薄坝捎谶M展緩慢,除非持續監測,否則很難將這些跡象聯系起來。”
精確的檢測需要經過預先訓練的人工智能的幫助來解釋從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比如病人四肢的異常顫抖,這是某些疾病的癥狀。IBM正在研究的一些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癡呆癥和帕金森癥。
Morimoto表示,IBM已將重點放在研究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尤其是慢性病患者。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東亞(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的人口年齡變化速度比其它任何地區都快。世界銀行(World Bank)表示,到2040年,東亞(包括東南亞部分地區)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至多15%。根據中國國務院2017年的一份報告,到2030年,中國預計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超過60歲。
據世界衛生組織5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各地患有癡呆癥的人數預計將從目前的約5000萬人激增到2050年的1.52億人,而60歲以上的人中約有5%至8%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癥。
雖然IBM用于慢性病研究的大部分技術仍處于開發階段,但這家美國公司正在借鑒醫學領域的一些現實應用。例如,IBM和日本智能纖維制造商三菱公司(Mitsufuji Corp。)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背心,上面織有金屬線,用于檢測肌肉運動,以檢測工人中暑的風險。這種裝置現在正被用來幫助檢測其他疾病的癥狀。
IBM正憑借Watson的人工智能服務、應用程序和工具在醫療領域尋求創新,它并不是唯一一家致力于在醫療保健領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大型高科技公司。
在中國,醫療保健已成為人工智能的最大應用之一,與安全和新零售一樣,在一個嚴重缺乏醫生和護士的國家,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正被用于大幅提高效率。從初創企業到科技巨頭,中國企業正抓住機遇,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應用于從CAT掃描的機器閱讀到醫療查詢的處理和分析等方方面面。
騰訊控股(Tencent Holdings)是全球營收最高的視頻游戲公司,也是無處不在的社交信息平臺微信的運營商。2017年,中國挑選騰訊控股作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的先鋒,利用計算機視覺和分析幫助診斷700種不同疾病。
去年,中國領先的搜索引擎百度轉向了能夠幫助病理學家檢測乳腺癌的開源人工智能技術,而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與醫院合作開發智能診斷平臺。
為了釋放人工智能的潛力以便更廣泛地使用,該技術應該從目前的“狹義AI”階段轉變為“廣泛AI”的下一階段,其中該技術旨在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根據IBM的Morimoto的說法,它提供了理解,學習和解決各種學科中的多項任務的能力,類似于人類可以做的事情。
Morimoto說,向機器提供高質量數據的能力是進入下一個時代的關鍵。 “重要的是你如何判斷什么是高質量的數據,”他說。 “如果你有錯誤的數據組合,你將會有一個可怕的人工智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