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引領下的汽車智能化產業變革,預示著車企的競爭層面進一步擴大,競爭也更加慘烈。
近期,一位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測試5G網絡的視頻火了,在視頻中他不僅給人們展示了驚艷的5G速度,更是通過站在未來看過去的方式展望了5G的無限未來。
“我現在最大的期望是,五年后再看這個視頻,會發現,速度,其實是5G最無聊的應用。”在視頻的結尾,作者表達了對5G時代的遐想,同時也給市場拋出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5G時代的顛覆性革新究竟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具體到汽車行業,5G、人工智能等一批核心技術的深度疊加發展究竟又會帶來怎樣的產業革命?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如沿著視頻作者的思路翻看先前各個G時代下,汽車產業又劃出來怎樣的發展軌跡。
從2G到4G,從摸索到普世
十多年前,通訊網絡還處于2G時代,通訊環境的制約使得車聯網的概念相當模糊,車載CD大行其道,市場幾乎沒有給予車聯網任何想象的空間。但即便如此,信息化的換代升級依然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因此亦有像通用、雷克薩斯等汽車行業巨頭瞄準了這一領域進行了初步的車聯網探索。
而隨著3G牌照的正式發放,通信能力的增強使市場初步具備了消費能力,車聯網技術得以找到更加適合生存的市場環境。2010年,也是我國3G牌照正式發放的兩年后,國內車聯網生態開始活躍。
上汽乘用車研發了號稱首款“3G汽車”的榮威350,一汽奔騰也不甘人后,推出了 DPartner 3G 車聯網系統,此后自主品牌紛紛介入其中,試圖通過車載互聯新領域的開發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增強市場競爭力。
車聯網的新藍海市場得以顯現,但產業鏈的割裂使得空洞的產品服務難以帶來實際的價值和吸引力。2012年的數據顯示,盡管當時中國的3G用戶已經超過了2.2億,可國內車聯網新增用戶卻剛剛只超過50萬,消費基盤明顯不足,難以支撐車聯網整個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因此,在只賺吆喝不賺錢的日子里,汽車制造商、電信運營、硬軟件提供商一起經歷著野蠻生長、失去秩序、迷失方向所帶來的陣痛。
不過隨著4G時代的到來,汽車行業“五化”趨勢越發明顯,車載智能系統成為參與市場競爭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電信運營商和汽車制造商的關系由最初的淺嘗輒止向深度合作轉化,智能駕駛、智能出行等一系列服務方案應運而生,自動駕駛技術也被逐漸提上日程,行業市場熱情被徹底點燃。
據研究機構測算,2017年中國車聯網用戶已經將近2000萬,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完成融資額超400億元。未來已來的呼聲傳遍大街小巷,新勢力逐個粉墨登場,一場席卷整個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變革正式開啟了顛覆之旅。
現在把問題轉到5G上來,隨著中國發放了5G牌照,如今中國、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都已經啟動了5G的試商用,今年也自然被業界譽為5G網絡的商用元年。
底層通訊技術的革命性迭代,又將在正式落地后在汽車領域形成強勁的催化加速,特別是在從未如此之新又從未如此殘酷的時代,智能網聯技術的賦能已經是構建防御體系的必要措施。
那么,5G在汽車領域有將會產生怎樣的實際技術影響?恰逢亞洲費電子展(CES Asia)回歸上海,5G作為此次展會的主角之一,必定是各家爭奪的技術高點。
包括奧迪汽車、本田汽車、日產汽車等在內的一大批全球汽車技術企業紛紛亮相,帶來了各自在汽車技術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其中大部分均集中在自動駕駛以及基于更迅捷的智能AI交互之上。
5G,車企新戰場
實際上,作為近年的熱門科技,自動駕駛一直都是各個廠家以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每年相關技術、概念機型也在不斷推出涌現。但目前投入使用的自動駕駛技術,仍處于自2015年發展起來的輔助駕駛的初級階段,需要在一定條件的配合下,才能達到有限度的自動駕駛。毫無疑問,這其中基礎通訊的限制性依然是制約自動駕駛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隨著5G的正式推出使得這一切得以轉變,其商用在汽車領域最大溢出就是幫助自動駕駛汽車進行互聯互通,5G比4G快將近20倍,高速度低時延的特性對車載交互有巨大幫助。與此同時,5G商用牌照的發放,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消費者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接受程度,培養市場的消費信心。
換句話說,在4G時代難以實現的汽車高度自動駕駛量產化,將會在5G時代有了夢想成真的可能,因為5G才是汽車高度自動駕駛實現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華為在5G領域的領先地位一樣,中國汽車市場無論是在自動駕駛、智能交互等方面的技術先進性上,還是在市場規模的培養上,都是在全球范圍內處于優勢地位。
正如德勤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何馬克認為的那樣,“中國是自動駕駛汽車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在互聯網方面也是數一數二的,兩者結合,能夠產生標桿作用。”
其實,隨著國內開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V2X的預想方案也進入測試階段,在這背后則是整個智能制造產業的深度轉型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主機廠開始轉型科技公司跨界研發自主芯片,主機廠與國內供應商的合作也逐步加深,自動駕駛零部件和方案實現量產。這樣的變革也直接導致車載智能互聯技術逐漸走向成熟,5G、互聯網+、云平臺、語音識別技術等均已開始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智能汽車產業鏈的體系能力在這樣的深度發展中不斷完善,5G+車聯網的技術標準也即將落地,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市場紅利也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在行業的整合趨勢下,這樣的產業升級變革無疑是車企進行技術賦能的關鍵時期。因此可以看到東風汽車、比亞迪、長安、上汽、沃爾沃都已經與華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升級智能化出行領域。而廣汽、吉利、一汽、北汽等車企也就5G技術的發展與第三方企業達成了合作,力圖搶占日益涌現的藍海市場。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達120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1.60%,2022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2702億元。
2018年中國車聯網用戶規模達2400萬戶,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8.04%,2022年中國車聯網用戶規模將達到4698萬戶。
而根據CES官方發布的預測報告,自動駕駛將從2015年的輔助駕駛,發展到2020年的一定程度自動化。到2030年,將很可能正式實現完全自動化。在本次的CES上,出現的機器人出租車說明這一切確實有了實現的可能。
截至目前,整個自動駕駛領域已經進行了數百萬公里的道路測試,而通用、福特以及戴姆勒公司的自動駕駛車隊也都將于2019年駛上公共道路進行路況更加復雜的道路測試,自動駕駛已經跳脫出電腦中的大量數據模型,開始真真切切的出現的大眾視野當中。
智能化、網聯化、人性化的功能設計將成為未來汽車領域差異化競爭的關鍵。但5G技術在汽車領域能否真正實現商用還需要兩點至關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技術挑戰,中國車企能否領先,決定性因素在于能否設立標準,而目前為止全球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其次是監管條件,必須要有允許這種商用模式生存的政策。從目前來看,盡管汽車賣力吆喝,但5G在汽車領域的商用還需要一段成熟期。
未來依托5G的應用和產品將成為市場的一種主流應用,或許目前的一些產品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真正普及化的產品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
而5G時代引領下的汽車智能化產業變革,預示著車企的競爭層面進一步擴大,競爭也更加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