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截至18日5時20分,地震共造成11人死亡(長寧8人、珙縣3人),受傷122人:長寧48人(雙河37人,長寧鎮4人,竹海鎮1人,梅硐鎮3人,硐底鎮2人,古河1人),其中危重5人,重傷16人,輕傷27人;珙縣受傷71人(其中巡場65人、2人重傷,珙泉鎮4人,底洞2人);高縣3人(沙河2人,來復1人)。長寧被困14 人,救出13人(已死亡6人),1人正在施救,無生命危險。
親歷者回憶
葉女士回憶,當時在床上躺著準備休息,突然感覺房子在搖。“整棟樓都在晃,昏天暗地的,燈,桌上放的東西也都在晃。”據其介紹,晃動持續二十余秒。其稱,自己在長寧縣居住10余年,也曾經歷過地震,但不如這次震感強。“以前偶爾搖幾下,震感不是很強,晃兩三秒就停了。這次晃的時間也比較久。”
四川宜賓地震7歲男孩確認遇難 父親失聲痛哭
葉女士和家人匆忙從6樓下樓,約半小時后再次感到晃動。零時40分許,接受記者采訪時,她還表示正在晃。其稱,一共經歷四次晃動,其中三次震感較為強烈。很多人在樓下徘徊,不敢上樓。據其了解,她所在的小區未有人員傷亡,由于天黑,暫不清楚是否有房屋受損。其通過當地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了解到,救援力量正集中趕往雙河鎮、梅硐鎮,“聽說那邊嚴重些。”
什么是地震預警
6月17日,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是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優勢,提前向周邊地區發出的地震信號。研究表明,預警時間10秒,傷亡減少39%;時間為20秒,傷亡減少63%。
什么叫地震預警?地震預警作用有多大?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教授羅奇峰教授以及相關地震學專家對此進行解答。
救援現場遭遇余震 消防宣傳員淡定解說
問:什么是地震預警?
答: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后,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地震發生最初時,跑得快的是強度較小的縱波,速度約每秒7公里,而破壞性更大的橫波由于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約每秒4公里)則會延后數十秒到達地表。深入地下的探測儀器檢測到縱波后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有關部門可以搶在橫波到達地面前10余秒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出警報。電視廣播依靠的是電磁波,它的速度比橫波速度要快得多。預警體系的有效運轉,依托于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絡。
問: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什么區別?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則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地震預報在全世界范圍內仍是一大難題,但地震預警是完全可行的。
問:地震預警系統的效果如何?
答:預警系統的原理決定了其提供的應急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可以停止高速列車、從電梯撤離、終止或保護關鍵儀器和設備、將人員撤離到安全地帶等。但也不能把預警的作用一味夸大。
這也反映了預警系統的規律: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離震中越遠,提供的預警時間越長,但意義也隨之削弱。另外,地震預警因為求“快”,對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斷不一定完全準確。因此學界至今仍對地震預警持不同意見,支持方認為它能有效避免損失,反對方則認為它需要長期的人力物力投入,效果卻有限。從長遠看,加強房屋抗震設計,是更有效的抗震自救之道。
問:如何科學開展地震預警系統的部署工作?
答:部署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社會工程,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需要綜合考慮科技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比如,該由誰發布預警信息?收到信息后,一個普通的高速列車駕駛員是否有權馬上停車,還是要先向上級匯報?預警來了,人群如何有效疏散?如果預警不準,如何避免“狼來了”的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