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國挑起“貿易摩擦”讓兩國的科技企業均蒙受巨大的損失。華為痛失美國5G市場,更遭受“斷供”危機。一眾美國企業也因此面臨業績下滑,甚至失掉中國市場的風險。顯然,這場倒行逆施的鬧劇本身就沒有贏家。
此事件讓中美兩國的科技企業成為輿論的焦點,一些深入中國的美國科技巨頭似乎也在做著“最壞的打算”。此前傳出富士康“撤離”的傳聞,被辟謠之后又傳出蘋果公司正在探索將其硬件產量的15%至30%轉移到中國之外的消息,令人唏噓。
蘋果有沒有當年谷歌離開中國的勇氣?
一時間,蘋果“去留”的問題成為熱議的話題,也讓早年間谷歌離開中國的那段往事被重新提及。蘋果有沒有當年谷歌離開中國的勇氣?這事兒還得分開來看。
首先說明,谷歌當年真的是自己決定離開中國市場的。在一國經營必然要遵守當地的法律,這是相互尊重的根本,也是合作共贏的基礎。特朗普無端懷疑華為通訊設備存在“間諜”風險,那么拒絕中國內容審查的谷歌豈不是更甚?
時至今日再回首這段往事,很多網友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幸虧當初谷歌離開中國”。如果谷歌當年沒有走,其龐大的生態體系已讓我們形成依賴,并且掌握了大量的中國互聯網數據。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掐脖子斷供,無疑會令我們的局面更加被動!
然而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講,龐大且正在不斷成長的中國市場都是必爭之地。谷歌敢于離開中國,這不得不從谷歌的盈利模式講起。
眾所周知,谷歌是靠搜索引擎起家的,隨后并逐漸衍生出Youtube、郵件、地圖,以及在移動領域大家非常熟悉的安卓生態。表面上看,谷歌是一家非常龐大的科技公司,服務內容涉及很多領域,但是其盈利的根本依然是廣告業務,占比高達85%以上!
雖然谷歌和百度都是靠廣告營收,但兩者之間的口碑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換句通俗的話來講,谷歌和百度吃的東西都一樣,但是百度的吃相太難看了,諸如各種醫院廣告便不再一一展開了。其實谷歌也并沒有比百度強多少,只是印證了那句老話,遠香近臭~
也就是說,盡管谷歌有很多的業務分支,但基本都是靠廣告一條主線來進行貫穿。比如搜索引擎中的廣告,頁面的廣告,郵件中的廣告,地圖上的廣告,Youtube的廣告,反正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各種廣告……
但是谷歌的廣告做法,并非我們傳統意識里電視或者網站上漂浮的硬廣告,更多是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推送,比如你搜索過什么產品,那么便會給你推薦相應品牌的產品廣告或內容。比如你在不同的地區,也會給你推薦不同地區產品廣告,當然其算法更為精妙和復雜。
所以,我們現在不難理解谷歌為什么要把產品線做的這么大了,花費重金研發出來的安卓系統也是免費授權給別人用。因為生態越大,覆蓋的人越廣,便可以推送更多的廣告。即使你不是廣告的受眾,那么你也可以成為谷歌的數據貢獻者。
你真以為谷歌是什么救世主,有多么偉大嗎?谷歌其實就是個一手托兩家的中間商。一手是龐大的用戶數據,一手是來自全球的廣告主需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谷歌做的事情就是把兩者有序的接合在一起,各取所需罷了?;ヂ摼W時代什么最值錢?數據!
重點來了,谷歌為什么敢于離開中國?
因為谷歌擁有全球的龐大用戶群體,別看其搜索引擎在中國不好使,但照樣能在中國市場賺錢。比如,中國的企業要想打開海外市場,還得依靠谷歌的廣告服務。據我所知,國內目前有不少的代理公司就在做谷歌廣告的相關業務。
雖然谷歌的搜索引擎在中國不好使,但是其廣告模塊可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并不少見。相信我們的很多網友都在不同的網站上看到過相應的廣告模塊,這些廣告模塊會根據你的瀏覽習慣來進行精準推送,然后再按照點擊數量跟廣告主索取費用。
盡管谷歌很多業務在中國無法展開,會受到些許的影響,但是其核心的廣告業務卻依然在有序運行,這也便解釋了為什么谷歌搜索引擎有勇氣離開中國。這或許也是谷歌搜索這么多年,始終不急于回歸中國的主要原因,畢竟已經有錢賺了!
雖然都是數一數二的美國科技巨頭,但蘋果的情況就遠遠沒有谷歌這么樂觀了。因為從蘋果的盈利模式來看,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極高。
提起蘋果,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iPhone,蘋果近乎60%以上的營收來自于iPhone這一條產品線。盡管跟谷歌那種“高大上”的盈利模式相比,iPhone這門生意更像是“搬磚”,但iPhone超高的利潤率和銷量也讓蘋果賺的盆滿缽滿。
有人說蘋果最厲害的是其IOS生態,但其根基卻是硬件銷售。因為從根本上來看,無論是基于IOS生態的服務還是軟件,其實都需要硬件作為載體,也就是說要有足夠多的人來購買蘋果的硬件,才存在后續消費和體現生態價值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