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新出版的《Authentic Marketing》書中,有一個主題是關于:如何通過目標的力量來抓住人心。這是科技公司必須努力做到的,以確保他們的科技是一種向善的力量。這個主題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技術產品必須對客戶有利無害;第二, 應當用于實現更高的目標——即幫助人類,幫助我們的地球。
首要準則:不要造成傷害
第一條準則落在了科技與道德的交叉點。我認為,硅谷必須調整“快速行動,打破陳規”的口號,以創新(和利潤)為目的實現超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鄭重考慮新技術可能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潛在消極后果,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MarketWatch網站的一篇文章總結了當今科技公司應該思考的問題:
未來的挑戰不在于戰略、財務、技術領域,而是更側重于哲學、社會和倫理問題。例如:我們的技術在社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作為創新技術的創造者,在發展創新技術的同時,我們對隨之而來的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承擔著怎么樣的責任?1
這個問題在2018年成為焦點,當時Facebook面臨濫用用戶數據的危機。然而,這不是一個單次個案。就在去年10月,谷歌宣布關閉旗下的社交產品Google+。此前《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指出,谷歌公司未披露一個泄露幾千萬用戶私人數據的漏洞。2這兩個例子反映了科技巨頭公司在“協調贏得用戶信任和創造豐厚利潤這兩大優先事項”過程中遇到的難題。3
所有這些事例都說明了“把道德置于盈利之上、把顧客置于一切之上”的重要性。為此,企業必須保護顧客數據,保護顧客隱私,只有在顧客的許可下,并且出于維護顧客利益的目的,才可以使用這些數據。為了公司利潤或操縱目的而偷偷使用顧客數據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企業必須評估和考慮他們的產品可能會以哪些方式被利用,包括好的、壞的和丑陋的方式。如果在評估的過程中發現了公司的創新技術可能會被用來傷害他人,公司應該主動采取預防措施,而不是等待問題發生。有一個明顯的例子,那就是Facebook努力打擊“假新聞”。
很多公司正在加緊處理道德和科技的問題。例如,在2018年的巴黎Viva Tech科技峰會上,IBM的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介紹了IBM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哲學理念和原則,其中包括“公司需謹記數據屬于數據的創建人,AI必須做到透明、合理。AI應當用來提升人類的智慧,而不是取代人類。”4
科技與道德目的
“科技向善”的另一個關鍵點是,如何使用創新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不管是開發有助于改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品,還是為弱勢群體免費提供產品或服務。
來自所有地區、所有行業的企業應當設立一個道德目標,找到回報社會的有效方法。這個目標則是他們的核心業務的真正延伸。“向善的力量”是我新書的基調,也是當今所有利益相關者發出的最響亮的呼吁,尤其是千禧一代。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另一個IBM示例。2018年5月,IBM公司發起了“代碼行動” (Call for Code)。這是“最具雄心壯志的行動——它將初創企業、學術界和企業開發者聯合起來,解決當今時代里最緊迫的社會問題,例如預防、應對自然災害,以及災后重建恢復。”該行動的目標是團結全世界的開發者,充分利用數據和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端和物聯網技術來應對社會挑戰.5
如今有很多創新技術在緩解社會問題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例如,人工智能可用于改善社會中的多種問題,從醫療保健和環境可持續性,到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改善城市交通流動性和公共福利,以及在資源不足的社區提供援助等等。
還有很多其他技術,如移動電話網絡、物聯網、語音識別、搜索技術、應用程序、各種類型的軟件以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使用并且已經正在這些技術來解決世界問題。
這里有幾個簡單的例子:
- 強生公司在印度推出了一個項目,利用手機技術向孕婦和新媽媽發送有關健康主題和育兒知識的語音郵件。6
- 大數據分析公司SAS正在利用數據洞察技術,幫助打擊犯罪分子獲取關鍵信息。7
- 沃達豐提供支付系統平臺,將電子商務拓展到非洲商戶。8
- 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森林種樹應用以游戲的方式記錄4.5億中國用戶的低碳足跡,從而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問題。9
一直以來,我熱衷于所有科技,是一名狂熱的科技愛好者。總體來說,創新科技對我的生活以及社會產生了難以置信的影響,這讓我感到震驚。同時,我對科技的未來十分著迷,不知科技會將我們引向何處。但是,伴隨著所有創新技術而來的是一種責任感——我們要確保產品的使用符合道德準則和社會發展目標。能夠恰當處理這一問題的企業,自然會贏得當今具有社會意識的消費者的支持,成為引領時代的標志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