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知名晶圓代工廠商格芯(Globalfoundries)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將公司光掩膜業務出售給日本Toppan公司的子公司Toppan Photomasks,該筆交易的具體金額尚未透露。
據悉,Toppan是格芯光掩膜業務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時也是12/14nm工藝的光掩膜供應商之一。格芯方面表示,出售光掩膜業務給Toppan公司之后,還會與對方繼續合作,由Toppan供應美國晶圓廠的光掩膜產品及服務。
這是格芯近年來出售多座晶圓廠之后,再一次出售旗下IC相關業務,這一舉措也引發了業內人士廣泛關注。
格芯艱難的IC之路
格芯是由AMD拆分自身的半導體制造業務后,與中東石油土豪的投資基金阿聯酋阿布扎比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和穆巴達拉發展公司(Mubadala)聯合成立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后來,格芯又成功收購IBM半導體業務,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背景如此深厚的格芯,近年來過得并不好。
早在2017年,就有傳聞稱“格芯7nm沒產能,AMD訂單重回臺積電”。直到2018年3月,格芯首席執行官Sanjay Jha卸任,原格芯高級副總裁、總經理Tom Caulfield博士接棒,實施換帥的目的在于推進先進制程的發展,然而此舉還是沒能挽留老客戶的心,AMD首批7nm制程GPU后來還是交給了臺積電;
2018年6月,格芯正式宣布裁員計劃,裁員幅度約為5%,主要涉及歐美地區,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不受影響;
2018年8月,格芯宣布無限期暫緩發展7nm及以下先進工藝的投資研發,轉而專注現有14/12nm FinFET工藝及22/12nm FD-SOI工藝;
2018年10月,格芯宣布與成都合作伙伴簽署了投資合作協議修正案,取消了對成都晶圓廠一期成熟工藝(180nm/130nm)項目的投資;
2019年1月,格芯將位于新加坡Tampines的Fab 3E 8英寸晶圓廠廠房、廠務設施、機器設備以及MEMS知識產權與業務,以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9億元)的價格出售給臺積電旗下的世界先進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2月,消息稱格芯在中國成都投資100億美元的晶圓廠計劃生變,就目前結果來看,該項目基本是以失敗收尾;
2019年4月,格芯將位于美國紐約州East Fishkill的Fab 10 300mm晶圓廠以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2億元)的價格出售給安森美半導體;
2019年5月,格芯將旗下IC設計公司Avera半導體出售給Marvell,代價為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收購內容包括Avera的主要營收業務、重要客戶、領先的OEM架構以及GLobal Foundries和Marvell之間新的長期晶圓供貨合同。
出售光掩模業務,格芯“斷臂求生”為哪般?
眾所周知,在半導體制造的整個流程中,從版圖到晶圓制造中間的一個過程,就被稱為光掩膜或稱光罩制造。這一部分是流程銜接的關鍵部分,是流程中造價最高的一部分,也是限制最小線寬的瓶頸之一。對于格芯這么一個晶圓代工巨頭來說,實現光掩膜業務的技術并不難,而且該產線也早已成熟運轉,產品可以實現量產,為何還要將業務出售?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格芯持續多年虧損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先進制程的研發投入。此前,格芯卻表示,營收虧損是在公司整體戰略計劃之內,因為半導體代工是一個投資周期長、資金消耗巨大的產業,只有不斷投入研發,才能產生差異化競爭力。然而格芯的戰略似乎并未見效。此外,母公司Mubadala和ATIC早已無法忍受格芯長期高投入而難獲利的狀態,要求其改革,格芯只好走上“斷臂求生”的道路,通過出售旗下部分IC業務來達到改善虧損的目的。
在筆者看來,從去年格芯全球裁員,到如今連賣4座IC大廠,格芯的IC之路越來越艱難。自格芯宣布放棄7nm研發開始,就意味著世界上能投入先進工藝研發的廠商又少了一家,也意味著,哪怕是格芯這樣的老牌IC巨頭,在面對IC產業先進工藝時,也會遇到不少的困難。有消息稱,格芯最終會全面出售晶圓代工業務,以此提升現金流。雖然不知消息是否屬實,但對于格芯來說,這也是減輕當下虧損壓力最有效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