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醫療器械行業高速發展,單醫療機器人所涉及的領域就包括眼科、肝膽、骨科、神經外科、耳科、皮膚科、復健科等,下面以手術機器人為例介紹一下其發展史:
1985年:歷史上第一臺手術輔助機器人“Puma 560”應用在臨床上
1992年:第一臺真正的醫療機器人ROBODOC誕生
1997年:最早走上商業化道路的手術機器人AESOP(伊索)研制成功
1998年:擁有內窺鏡的醫療機器人ZEUS(宙斯)誕生
1999年:被《福布斯》網站稱為史上最成功醫療機器人達芬奇研制成功
2000年:達芬奇得到FDA認證
2001年:利用ZEUS(宙斯)第一次進行遠程機器人手術
……
擁有自由運動的手臂腕部EndoWrist、3D高清影像技術、主控臺的人機交互設計的達芬奇迭代壟斷市場。
從手術機器人誕生以來,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超過400萬次的手術應用。
在中國,本土研發的“柳葉刀機器人”將走向臨床,同時5G醫療的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廣東官方報道2020年將建成結合遠程手術、AI醫生等智慧醫療的示范基地。
那么問題來了,智慧醫療項目惠民的初衷大部分老百姓們都可以理解,但是一旦涉及到手術機器人(遠程醫療的一部分),病人真的敢把命交給它嗎?還是會變得無可選擇。
智慧醫療事故多發
軟硬件bug未識別怎么辦?
網絡通信故障了怎么辦?
被黑客攻擊篡改數據了怎么辦?
一系列的問題浮現在腦海中,有時甚至會成為壓垮病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為醫療機器人事故畢竟不是個例。
2015年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中機器人因通訊不暢、操作生疏而進入暴走模式,不僅將患者的心臟縫錯了位置,還刺穿了患者的大動脈,最終因多器官衰竭而亡。
如果覺得這是個例的話,請你看一下紀錄片《The Bleeding Edge》,里面的故事真實而殘忍。像螺旋針一樣的永久節育器Essure會導致子宮出血,嘗試取出卻已經變成各種金屬碎片散落在身體里,需要切除子宮才可以;有一種金屬鉻髖關節,在幾年后卻因鉻元素擴散至全身得了阿爾茲海默癥;醫生通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給病人摘除子宮,沒過多久體內的腸竟然在走路和上廁所時掉了出來。這些聽起來似乎駭人聽聞,卻是血淋淋的現實。其實,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早在2015年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13年間,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致死的患者已達144人。
出了醫療事故怎么判?
事故責任:醫院、醫生、機器人、機器人廠商平均分成?
以轟動世界的達芬奇心瓣修復手術暴走致死事件為例:事故處理周期有三年之久(事故時間:2015年,事故聽證會時間:2018年),最終結果以人為定論,因此主刀醫生和醫院負主要責任。但在《The Bleeding Edge》中批露了暴利的醫療器械產業鏈才是這一系列事故發生的罪魁禍首。如此,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就“醫療智能機器人發生醫療事故時,該歸咎于技術故障、操作不當、設計缺陷,還是機器制造者的失誤、主觀故意,甚至或是智能機器人的自主意識?”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相關法律會是一個完善的過程,醫療事故維權之路相對漫長而煎熬。
智慧醫療何去何從?
針對醫療器械事故頻發的現象,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減少和降低風險,同時為事故處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如下:
醫療器械發展過程暴露的問題是正常規律,不能忽視,但更不能因小失大,拒絕發展。不斷更新醫療技術方案,變不可能為可能,更多地給病人帶來了希望,如:康復機器人、行為輔助機器人、仿生假肢、3D打印皮膚等。除了技術方面的提升,醫療保健監測與提醒、院前急救綠色通道、就診流程簡化、在線醫療(主要指在線會診)等都是很好的方向,不過數據安全又是另外一個安全隱患了,需要各方面的重視。
總之,推廣一項醫療器械新研產品上市并不需要、更沒辦法做太多的實驗和獲取相應的實踐數據,而想要召回或者撤銷它們,卻需要很多數據支持,當拿到這些數據時,或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植入或使用了它們。所以我們的政府保障機構、醫療器械公司、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們:“寧愿慢一點,再細致一點”,也要把病人的生命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