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測繪、電力巡檢、農業植保、水下作業、物流運輸等特殊高危行業面臨著人力難以完成,危險性大、成本高的痛點,因此,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專用無人機應運而生。而視頻超高清化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崛起更是將無人機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擁有視覺識別、語音識別和決策能力的高級智能無人機的強大功能將為使用人群帶來全新的體驗,為各個行業帶來人員的安全保障、效率提升和新的經濟增長,同時,也激發了市場的創新機遇。
無人機市場一片紅海
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25%以上;建立健全民用無人機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及產業體系,實現民用無人機安全可控和良性健康發展。
從技術上看,消費級無人機的入門門檻其實并不高。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一套開源程序就可以支持飛行器的起飛和降落。于是,前幾年大量資本涌入消費級無人機領域,造成這一市場的競爭呈現出“紅?!本置妗?/p>
技術成為行業發展瓶頸
不過,盡管無人機受到熱捧,但就目前而言,該部分還有著一些難以解決的成長瓶頸,即在行業內尚未推行統一的標準之下,還面臨著來自技術和人才缺失的痛癥。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多,大多數企業主要從事組裝業務,沒有核心自主研發能力。
例如,在操作過程中,工業無人機通常在續航時長、載荷重量、可靠性以及作業半徑上有所受限,這導致我國無人機行業應用領域仍然處于持續探索的初步階段,市場成熟度有待繼續提升,因此無法真正滿足行業應用的需要。
突破瓶頸期:需多方參與融合
“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全產業的發展水平,需構建制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的新型產業協同體系。從專注于設計、研發、制造等技術領域,擴張到無人機租賃、操作員培訓等管理、服務、保障領域,形成新產業鏈條?!遍L沙市無人系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長張代兵認為,這需要各方的參與融合。
這不僅需要相關企業應當聚焦于創新、優化產品,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的力度和深度,聯合科研平臺,統籌全國相關領域有創新突破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發平臺的創新資源,開展聯合攻關;還需要行業協會加快相關應用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速推廣相關應用。政府也應當設立長期發展計劃,引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構建起政府管平臺、平臺管企業、行業協會及公眾共同參與的多方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