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治理是互聯網治理的焦點,涉及技術標準、國際政治、法律經濟等各種糾紛。
從早期,APARNET創立之初,SRI-NIC負責維護的HOST.txt,到1990年代,域名注冊轉到NSI公司,并引發的域名戰爭,再到ICANN之后的根域名管理,目前全球在根域名服務器擴展的現狀(全球1011個鏡像,中國大陸已部署至少8個),段海新詳細關于域名管理的演進,以及互聯網治理早期的歷史。
在互聯網成立之初,美國政府對互聯網DNS根的控制幾乎是不存在的。
大多數政策問題上,政府相信技術社區。
在域名管理問題上,技術社區相信Jon Postel,以及他提出對根服務托管組織選擇的四項原則:需要、聯通、共識和不做過濾。
2008至今,所有根服務器都是IPv4/IPv6雙棧,頂級域名也有98%支持IPv6。據清華和奇安信對中國流量的統計,客戶端IPv6流量從2018-2019年,增漲了近三倍。
關于國際化域名(IDN),使用最多的國家是中國、日本、韓國和德國;其中,已有不少被如VirusTotal等威脅情報源列進惡意域名。利用國際化域名進行的同型異義釣魚攻擊(有些已被相關機構保護性注冊,但大量可批量生成的攻擊性域名還沒有。)也給各國網絡空間治理帶來很大威脅。
DNS協議相關的安全問題,主要有:DoS攻擊、緩存污染、鏈路劫持、流量的竊聽和注入、利用DNS查詢分析用戶隱私等。清華-奇安信的聯合實驗室,近期研究成果就包括新型的DNS緩存污染攻擊:通過構造超大的DNS請求,強迫服務器分片,然后用偽造的分片進行覆蓋。
關于權威服務器(DNSSEC),中國在政府、銀行和教育三個行業的部署調研結果是,在政府、教育兩個行業有增長。關于加密DNS,全球的現狀是部署較少,而且已部署的也出現大量證書配置錯誤的情況,雖然已有相關國際標準,但技術爭議大。(雖然可以防止路徑劫持,但副作用也會讓各國運營商的流量優化措施,以及各國政府之前的監管手段失效。)
概括來講,DNS的價值遠不只提供IP地址解析的功能,了解DNS的歷史有利于理解互聯網治理的現狀。目前DNS問題仍然很多,相關安全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呼吁中國業界與國際標準和最佳實踐同步,共同提升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內生安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