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玻璃用量提高正逐漸成為汽車行業的一大趨勢。據中國報告網信息顯示,在20世紀50年代,單車的玻璃用量大約在2.2平方米左右。而到了最近幾年,一輛汽車大約需要用到5平方米左右的玻璃,幾乎是之前的兩倍之多。
如果車云菌沒記錯的話,上一次如此帶動玻璃產業繁榮發展的還是智能手機時代的爆發。彼時,第一代iPhone驚為天人的出世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手機的認識。那么,智能汽車時代是否有這樣一個相同的角色呢?
“攪局者”特斯拉的出現
在特斯拉出現之前,汽車“軟實力”的地位并不受到傳統車企的重視。為了降低設計更迭的成本,他們彼此之間心照不宣,所謂的車載大屏在持續數年的改版升級中,依然也只是為了延續用戶交互習慣而設計的一個娛樂功能的集合,并沒有取得長足的進步。
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對于當時的車企來說,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更新產品就能掙得盆缽體滿,他們自然沒有動力自我變革。不過,這樣的“美夢”在2009年的一個夏天出現了崩塌的裂痕。那一夜,傳統車企們徹夜無眠。
記得那是四月份的一期《大衛深夜秀》節目,特斯拉Model S帶著它那塊17英寸的巨屏緩緩“走上”臺前。當時,面對著這位“特別來賓”,脫口秀主持人大衛·萊特曼經典的笑聲再次回蕩在整個直播間中。只不過,這次他的笑聲中帶著些許amazing。
中國相聲界曾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在郭德綱出現之前,我們都能平安的安樂死,郭德綱一出現,我們想好死都難。」“攪局者”特斯拉的出現雖然不至于如此夸張,但傳統車企們的臉色一定不太好看。
之后,特斯拉Model S在2012年正式上市交付,并于2014年進入國內市場。再之后,特斯拉Model X、Model 3、Model Y相繼進入人們的視線。如今,經歷過產能爬坡、高管出走、私有化風波等危機的特斯拉,在馬斯克的帶領下,以然成長為了全球最炙手可熱的電動車企。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特斯拉看作是汽車制造業的iPhone,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中控屏大、可以像智能手機一樣觸控操作,從根本上來說,更是因為特斯拉顛覆了傳統汽車的造車理念。其17英寸的中控屏打破了娛樂功能的集合,完成了車內所有設備的“智能化”轉變。
不得不說的是,就像第一代iPhone出世后引來無數效仿者一樣,特斯拉Model S自然也引領了一股車機大屏的浪潮。例如,奔馳采用的貫穿式雙液晶中控儀表屏設計、奧迪最新的MMI操作系統下的雙液晶屏設計以及路虎攬勝星脈的三屏互聯設計等。
當然,特斯拉Model S的大屏也為國內造車新勢力們拋磚引玉,其中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小鵬汽車。2018年上市的小鵬G3,其搭載的15.6英寸的縱置豎屏像極了當年的特斯拉Model S。所以,小鵬汽車也被親切的稱為“特斯拉中國門徒”。
而如果你現在再來看當下的市場,則可以看到更多形態不一的中控大屏。比如拜騰M-Byte的48英寸共享巨屏、理想ONE提出的「駕駛屏+中樞屏+副駕屏+控制屏」的多聯屏設計、天際ME7的五屏互聯、Aion LX的彎折屏以及寶馬iNEXT上的曲面屏等。
回到玻璃用量上,在“后特斯拉時代”,拜騰的48英寸共享巨屏增加了0.3平方米的單車玻璃用量、天際ME7的五屏互聯增加了0.4平方米左右的玻璃用量。不難看出,特斯拉引領的車機大屏已經增加了不少的單車玻璃用量。
但是別忘了,特斯拉的全景天窗設計同樣帶來了不少的玻璃增量。據估算,特斯拉Model 3全景天窗的玻璃用量在0.7平方米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全景天窗設計正逐漸成為豪華車的“標配”,這也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車型搭載這一配置。
總的來說,上文提到的兩倍之多的單車玻璃用量,除了源于車型本身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變得更大、更多樣,更多的則離不開特斯拉所帶來的變革。
Tier 1大陸的“冒進”
特斯拉引領的車機大屏浪潮讓車內顯示屏變得更多、更大、更多樣、更占據主導,意味著其顯示質量也越發重要。我們知道,特斯拉Model 3取消了儀表盤和幾乎所有的實體按鍵,其與用戶發生交互的方式基本都要靠那塊15英寸的中控顯示屏,所以這塊玻璃的成像質量變得地位空前。
不久前,為了解決顯示屏和設備的非顯示部分之間容易看到邊線這一問題,特斯拉最近公布了一項名為“用于屏幕顏色匹配的全息裝飾玻璃”專利。具體而言,特斯拉是使用有色框和索引匹配膠來涂抹的車輛屏幕。
基于這一技術,特斯拉可以保證車內人員在任何視角下都能清晰觀察到屏幕。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顯示屏的顏色可能取決于觀看者注視顯示屏的角度,所以這一問題在所有高質量的屏幕中都會出現。
可能你會覺得這一技術所帶來的成本要高于實際訴求,但隨著智能網聯時代的發展,人們將越來越依靠中控屏幕,使用的頻率也將逐漸增多。屆時,具有最佳視角的色彩匹配顯示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說特斯拉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關注到了車內玻璃的發展。那么,作為Tier 1供應商的大陸,則是在數字化方面看到了在車內占據了大面積的玻璃的巨大潛力。據了解,該公司針對智能玻璃的控制解決方案已經初具雛形。
在大陸公司的設想里,用戶未來可以通過語音指令實現對車窗亮度和溫度的調節。具體而言,用戶可以通過語音調節全景天窗的亮度,有效防曬;也可智能調節前擋風玻璃的明亮程度,增加行車安全;另外,擋風玻璃還具備部分著色的功能,可以保護后排乘客的隱私。
技術方面,智能玻璃控制技術采用一種特殊的玻璃薄膜技術,并根據電氣控制信號改變其透明程度。大陸公司創新的地方在于其率先采用了液晶創新技術,這種技術適用于所有的車窗,可顯著提高可切換控制玻璃的潛力。
更具實際意義的是,通過這一技術,用戶在行車時不必再用手去夠遮陽板,且當用戶在冬天靠近汽車時,窗戶也能自動解凍,非常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或許隨著智能玻璃的廣泛引用,遮陽板和遮陽簾等傳統零部件也將“走下”汽車。
智能表面技術未來
其實,如果大陸的智能玻璃控制解決方案初具雛形,那么我們能在很多概念車上看到的把車窗變成帶有觸摸屏元素的智能顯示屏的未來就不遠了。屆時,車上的任何一塊玻璃都變成了一塊具備信息娛樂系統、虛擬助理、云交互、智能情景語音、手勢交互等功能的顯示屏。
智能玻璃或者說智能表面技術帶來的好處,在車云看來有三點:
第一,空間最大化。智能玻璃可以進一步減少車內實體按鍵的數量,從而更好的實現整體內飾風格的統一,擴大空間利用率。
第二,安全性。在上文我們也提到過,智能玻璃可智能調節前擋風玻璃的部分著色顯示,保障用戶的行車安全。反光表面也可以變成透明的交互式控制面板,減輕反射和炫光,提高安全性。
第三,更直觀。智能表面相比于傳統設計,它的外觀更小、重量更輕,可以提供最直觀的體驗。
智能玻璃可以看作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智能表面技術的一種。在車云菌看來,未來智能玻璃將成為其他智能表面技術的中樞控制中心。你可以把我們現在通過旋鈕、實體按鍵間接控制中控系統,想象成通過內飾版、手扶箱控制類似功能一樣。
這里順帶一提,智能表面是一種通過IMD、嵌入式傳感器等工藝來實現表面裝飾。這種裝飾可以是紡織品、皮革、木材、金屬、天然纖維復合材料、納米、仿生技術、生物塑料、3D觸摸屏等等。其實,這一技術離我們也并不遠,在吉利幾何A轎車上,該技術就以背光敏觸功能嵌入中控臺表面的形式出現了。
更重要的是,玻璃的智能化將進一步推動單車玻璃使用量的增長。未來,大面積的智能化玻璃可讓車輛成為可定制化的第二空間,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視圖,例如家庭影院、休閑娛樂、私密辦公等。這時候,我們在車上的交互活動就不僅僅是操作中控屏和儀表盤這么簡單了,車內任何的平面或曲面都可能為我們提供服務。
車云小結
隨著智能網聯時代的發展和特斯拉大屏的催化作用,中控屏幕在車內地位的提升以及表面積的擴大,使得車企和供應商們開始將智能化的對象聚焦到玻璃這一點上。從現階段來看,礙于技術發展的局限性,智能化玻璃的設想主要還停留在顯示質量和基礎功能的調節上。但在概念車上,智能玻璃乃至智能表面技術的應用已經有效改進了車輛的空間應用、安全性和直觀體驗。
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玻璃技術未來將與其他智能表面技術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座艙的智能化發展。到那時,人們再總結智能玻璃的發展時,一定不會忘了特斯拉這個“攪局者”和“冒進”的Tier 1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