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 根據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貝克?麥堅時”)與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聯合發布的最新報告——《戰勝新冠肺炎:供應鏈抗壓韌性成為復蘇關鍵》,由于全球供應鏈的多個層面缺乏信息溝通和靈活性,且采購戰略缺乏多樣性,這場疫情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供應鏈危機。
從好的方面來看,該報告預計全球受打擊最嚴重的制造業領域將于 2021 上半年率先復蘇。這是由于受到市場情緒復蘇的提振,被壓抑的需求將得到釋放,同時產量增加將彌補此前的產出損失。
當前的全球供應鏈危機主要是由于疫情引發的暫時性制造業“荒漠化”,即一個城市、地區或國家的產出由于封鎖限制而大幅減少,除了食品和藥品等必需品外,這些地區無法進行其他生產采購活動。
該報告強調,全球供應鏈低迷的直接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例如韓國汽車廠因中國零部件短缺而關閉;智能手機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嚴重不足。因此,全球貿易預計在 2020 年第一季度下滑超過 4%,甚至在第二季度出現進一步下降。
正如貝克?麥堅時國際商業與貿易業務部全球主席 Mattias Hedwall 律師所說,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嚴重影響。他表示:“很明顯,隨著現有庫存的枯竭,世界部分經濟體的長期停產正在影響供應鏈。企業需要關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影響,并迅速做出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其中包括基礎設施、稅收和就業領域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局勢迅速穩定時企業能夠根據變化快速做出選擇。”
對全球制造業的影響
盡管未來 24 個月全球經濟仍存在多種可能,但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基線預測是,與 2019 年相比,今年前 6 個月全球制造業將下跌 5%,并于 2020 下半年基本恢復,最終在 2021 年初超過 2019 年的供應鏈水平。
如下表所示,制造業各子行業的衰退速度和程度以及隨后的復蘇情況各不相同。2020 上半年,全球汽車行業的產出降幅最大,為 13%,其次是紡織行業(8%)和電子行業(7%)。報告還顯示,汽車以及其他運輸設備行業可能會與紡織業一道率先迎來復蘇。
該報告分析的四個主要制造行業預計將于 2020 下半年開始復蘇,其中汽車和紡織業的復蘇最為強勁,分別增長 10%和 8%(相對于 2020 上半年水平),到 2021 年,所有行業的產出將至少在 2019 年水平上有所增長。
對中國的影響
由于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以及中國作為主要出口國對全球需求下降的敏感度,該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產量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全球下降幅度(如下表所示),汽車和電子等行業直到 2022 年才能真正回升至 2019 年的水平。2020 上半年,相比于 2019 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中國汽車行業的產量將下滑 19%,而電子行業的產量將下滑 17%。2020 上半年,紡織業產量將下降 14%,而整體制造業和航空業將分別下降 11%和 6%。
貝克·麥堅時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賈殿安律師表示:“在中國,汽車和電子產品在工業產出中的負增長可能會給供應鏈企業帶來挑戰。受旅行管制和檢疫要求的限制,企業在恢復生產能力方面將面臨挑戰。供應上游零部件的物流和運輸網絡也將出現持續中斷。由于世界各國的業務管制和停產,從海外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在華企業將面臨供應鏈中斷的局面。此外,隨著某些中國供應商被迫關閉或無法恢復足夠的產能,全球供應鏈中的許多下游企業將被迫尋找替代供應商。而在尋找能夠滿足規范和質量要求的替代供應商方面可能存在困難。下游企業可能會因此無法履行合同承諾或恢復可持續經營。”
貝克·麥堅時并購業務合伙人曹嘉怡律師表示:“鑒于目前的情況,投資者在達成交易時往往更加謹慎,因此交易額必將出現下滑。資產價值可能迎來下跌,我們預計中國境內外交易活動均會減少。究竟是短期投資情緒的問題,還是會引發其它行業的漣漪效應,將取決于這次疫情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控制。”
貝克·麥堅時大型項目部亞太區負責人 Martin David 律師預計:“中國私營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中國多元化的供應鏈運營和生產當中,同時私營企業對中國國內生產和出口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David 律師指出,“雖然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夠幸免,但我們預計工業制造業將遭受最嚴重的打擊,相反地,也將獲得投資和增長的最大機遇。”
中國經濟運行近幾周來大體處于停滯狀態,這也使得許多跨國公司只能采取有限的應急方案以應對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影響。那些嚴重依賴中國的全球企業也同時暴露出了供應鏈集中的問題。
對于依賴準時制生產流程(尤其是在汽車等行業尤為重要)和 / 或庫存水平較低的公司來說,這一問題更為嚴重。
供應商破產
隨著疫情的焦點逐漸由東方轉向西方,對于那些在德國、意大利北部和美國等主要市場采購高度專業化的商品和服務的企業來說,上述同樣的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在未來幾個月,如果疫情焦點再次轉向新興市場,在確保某些類別的大宗商品供應方面甚至可能面臨挑戰。
貝克?麥堅時紐約辦事處全球重組與破產業務部主席 Debra A. Dandeneau 律師表示,全球供應商破產的風險也與日俱增。
Dandeneau 律師評論道,一些公司可能至少需要在短期內支持他們的供應商,而了解供應商所面臨困境的根源至關重要。其他供應商可能開始或準備開始某種正式的重組或破產程序,這可能會給公司帶來更多業務上的延誤。了解法律在各個可能涉及的司法管轄區如何運作,將有助于公司預先制定應對該種情況的戰略。
長期轉型
該報告強調,由于當前的供應鏈危機,供應鏈風險管理已躍居許多公司議事日程的首位,即使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直接威脅開始消退后,風險管理也很可能會一直保持在重要位置。
雖然這種風險管理流程的成本可能很高,但通常可以通過影響產品定價的相關決策(將需求平衡轉移到受影響較小的生產線、庫存采購、以及跨網點生產過程的管理和重新部署)而產生的節余中抵消。 顯然,為減輕某些領域產出的大幅下滑等新冠病毒的一些直接影響,供應鏈風險管理活動作為緊急事項已有所增加。
從長期來看,供應鏈的數字化將逐漸成為企業針對供應鏈中斷制定戰略并獲得業務抗壓能力的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大數據分析能夠協助企業簡化供應商篩選流程,而云計算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于促進和管理供應商關系。
貝克?麥堅時悉尼辦事處技術、通信和商業業務部合伙人 Anne Petterd 律師表示:“加強供應鏈管理和數字化應用變得空前重要。擁有周到完善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流程的企業更容易發現突發事件對其供應鏈和產品供應的影響,從而為公司提供評估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做出最佳反應的機會。”
未來之路
該報告總結道,企業若想借力全球推出的各刺激性政策,就需保持靈活、機敏,隨時準備應對運營、勞動力和供求限制問題,并重新處理戰略和稅務規劃,以及重新考慮后疫情時代的商業模式。這可能意味著企業需構建供應鏈,并加速數字化轉型,從而在建立具有抗壓性業務的同時,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更多努力。
當談到新常態意味著什么時,企業顯然可以通過強有力的規劃和更全面的風險管理方案來促進新常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