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中芯國際科創板IPO申請正式獲得上交所受理,計劃募集資金200億元。
據中芯國際招股書披露,這次科創板上市募集的資金,80億元將投入中芯國際旗下的中芯南方公司(中芯南方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正在進行的12英寸芯片SN1項目,占此次募集資金的40%。
此前不久,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會聯合多方機構向中芯國際注資213億元,和這次科創板上市募集的資金共達413億元。此次中芯國際大量募集資金,是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進行,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在半導體行業,技術一直是引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晶圓代工技術研發的進步,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半導體行業的技術進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水平還略微落后,想要追趕國際尖端水平,就需要厚積薄發。
回歸A股,意在追趕先進制程工藝
半導體產業的芯片制造與設計技術,主要體現在加工設備、加工工藝、封裝測試、批量試產及設計創新能力上。
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集成芯片代工企業就是中芯國際,其主要業務包括14納米到0.35微米的芯片代工與技術服務。其中,集成電路的晶圓代工業務是中芯國際的營收核心,占2019年業務收入的93.12%。
這次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募集資金主要還是用于晶圓代工先進工藝的研發。中芯國際計劃投入80億資金的SN1項目,主要用于生產14nm及更高制程工藝的集成電路芯片。而在中芯國際加快研發腳步的背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情況下,中芯國際可能會在生產、訂單方面受到影響。因此,中芯國際加大了研發力度也在情理之中。
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代工技術,是國內半導體行業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技術水平。但與業內最高技術水平相比,中芯國際的制程工藝上至少還存在兩代的技術差距。而要想縮小這個差距,就需要借助雄厚的資本,這正是此次上市融資的原因。
納米制程工藝的節點代數,是指晶體管源極和漏極所連接的半導體材料的距離。例如7nm制程工藝,是指晶體管源極和漏極之間的線寬為7納米。
摩爾定律提到,集成線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提升一倍,性能也會提升一倍。按照摩爾定論,納米制程工藝越低,柵極的線寬越小,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原件數目也就越多,其性能也就更優越,所以半導體產業的頂部企業都在向高端技術發展。
對半導體產品制造企業來說,制程工藝的節點代數就代表了企業晶圓技術的研發實力。目前,業內可以量產的最高制程工藝是臺積的5nm制程工藝,中芯國際量產制程芯片工藝是14nm。在16nm及更高制程工藝上,臺積電有12nm、10nm、7nm制程工藝,中芯國際16nm以上制程工藝僅有14nm。
可以看出,中芯國際的制程工藝和臺積電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樣的技術差距下,中芯國際所承受的科研壓力可想而知。
而在國內半導體企業中,中芯國際在納米制程研發中投入的費用是最多的,2018年中芯國際研發費用為4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9%;2019年投入47億元,營業收入占比22%。除此之外,中芯國際每年研發費用的投入占比還在提升。
傾力研發之下,中芯國際的14nm制程工藝終于在2019年投入量產,并且良率達到了95%。不過,晶圓產能提升緩慢的問題,仍一直困擾著中芯國際。
晶圓產能是道難題
據行業數據,2019年中芯國際平均每月出貨量為20.5萬片,而臺積電平均月產量為108.3萬片。2019年,中芯國際共生產芯片515.3萬片,臺積電為1010萬片。
月均出貨量數據對比上,臺積電的產量將近中芯國際的5倍;年度產量數據,臺積電產量約為中芯國際的2倍。而在中芯國際早就成熟的28nm制程工藝上,良率上也一直未有很大突破。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晶圓產能上的差距,歸根結底還是技術上的差距。不過,臺積電畢竟是行業領頭羊,中芯國際各方面數據遜色也在情理之中。
晶圓制程技術的差距,也反映在高端產品在總收入占比上。2020年Q1財報,臺積電7nm制程工藝出貨量占總收入的35%,16nm及更高工藝水平工藝占總收入的55%。而中芯國際僅有14nm的制程工藝高于16nm,總收入占比僅為1.3%,仍存在較大差距。
顯然,和中芯國際相比較,臺積電的晶圓制程技術在產能上更具有優勢。2019年,臺積電營收2470億元,16nm及更高制程工藝創造營收為1358億元,而中芯國際僅為2.86億元。從臺積電和中芯國際16nm及更高制程工藝營收對比中,半導體產業技術創造收益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技術研發上,產能提升也是中芯國際必須渡過的一個難關。而晶圓代工技術的進步,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和長期實踐積累,短時間內很難有所突破。突破技術研發提升量產規模,才有希望抓住時機、沖破限制,這正是當前上市的另一層含義。
而在逼近摩爾定律極限的3nm制程工藝后,納米制程工藝會進入技術瓶頸,這段時間會成為中芯國際技術突圍的最佳時期。
3nm成最佳突圍契機
在納米制程工藝中,更高的制程工藝也意味著芯片上的晶體管更加集中,而晶體管過于集中會導致晶體管源極和漏極的溝道縮短,晶體管柵極的電流不能從源極流向漏極,更容易引發量子隧穿效應,從而使邏輯電路失效。
據業內說法,目前納米制程工藝的極限在3nm。超過3nm后,量子效應會使晶體管失去開關的作用,進而使邏輯電路失效。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表示,3nm之后研發將會遇到極大的困難,預計會在2025年遇到技術瓶頸。
在3nm之后晶圓制程工藝的研發上,各企業將會停滯較長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將會是中芯國際追趕國際晶圓制程工藝水平的機會。
此次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目的就在于加快晶圓代工技術的研發腳步,力求在3nm極限制程工藝的機遇下追上國際半導體尖端水平。不過,晶圓制程工藝的技術進步是一個積累的的過程,中芯國際想要在3nm制程工藝的瓶頸期追上國際水平,仍面臨很大的壓力。
作為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背負著國內半導體產業技術突圍的希望。雖然前路艱難,但中芯國際仍必須負重前行,畢竟作為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代表,中芯國際已經退無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