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月,半導體業界上演了一出“宮斗”大戲,關于安謀中國董事會罷免CEO吳雄昂的事件連續反轉,內斗戲碼也是讓吃瓜群眾過足了癮,然而這背后或許不僅僅是董事會罷免CEO那么簡單。
內斗大戲全面梳理
為便于理解劇情發展,OFweek電子工程網將本次事件來龍去脈進行了整理匯總,文中“ARM公司”特指英國ARM總部,“安謀中國”為立足中國的企業。
關于本次事件最早發生在2020年6月4日,有媒體報道稱安謀中國召開董事會,任命公司旗下的兩位副總裁Ken Phua和Phil Tang,為安謀中國的臨時聯合首席執行官,接替原本吳雄昂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職務。
隨后業界卻流傳出一份蓋有安謀中國公章的聲明,稱4日所召開的董事會并非經過合法程序所召開,因此該次會議屬于不合法的無效決議。由于該份聲明所蓋公章模糊不清,傳出是4日董事會召開后,搶贏公章的人蓋的,因此業界將此稱為“搶公章門”。
6月10凌晨,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消息稱“安謀中國董事長吳雄昂被罷免”,報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信息稱:“上一周一直在焦灼狀態,還涉及到法人的替換等法律手續。暫時還沒有對外公布?!?/p>
6月10日中午,事情發生首次反轉,安謀中國于11:30分在新浪微博發布聲明稱,公司未發生人事變動,董事長兼CEO吳雄昂(Allen Wu)繼續領導公司?!鞍仓\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安謀中國”)作為在中國依法注冊的獨立法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吳雄昂先生繼續履行董事長兼CEO職責。安謀中國目前運營一切正常,對中國客戶和產業合作伙伴的支持和服務也一如既往?!?/p>
(信息源自安謀中國官方微博)
6月10日下午,OFweek電子工程網收到來自ARM公司的聲明,聲明中稱:ARM公司與厚樸投資最近共同在安謀中國董事會決定,作出罷免吳雄昂先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決定。其原因是“基于舉報人以及數位在職、離職員工的投訴,經過調查發現,美國公民吳雄昂的行為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且從多個渠道獲得的證據表明,吳雄昂未對公司披露他已經構成的利益沖突,以及違反公司準則的行為。董事會認為,罷免吳雄昂是一個負責任的決定,符合道德標準,能夠確保安謀中國長期穩定和業務發展。”
(ARM公司媒體聲明稿)
6月11日上午,安謀中國向OFweek電子工程網發來關于“Arm公司媒體聲明稿”的嚴正聲明。此次聲明中“火藥味”明顯升級。
安謀中國直指,ARM公司和厚樸投資向媒體發布的“Arm公司媒體聲明稿”對吳雄昂先生的指控完全莫須有,對吳雄昂先生及安謀中國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并為此委托律師采取法律措施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其中還提到,安謀中國前雇員Phil Tang(即本文開頭提及的接替吳雄昂成為安謀中國臨時聯合首席執行官人選之一)因嚴重違規行為,已經于2020年5月26日被安謀中國解職,他不再代表安謀中國履行任何職能。值得注意的是,該份聲明蓋上了清晰明了的企業公章。
(安謀中國關于“Arm公司媒體聲明稿”的嚴正聲明)
“母與子”之間的決裂?
或許有的讀者依然云里霧里,ARM作為一家知名大企,為何一天內如此反復無常?在這里,筆者先為各位梳理清楚一下ARM公司和安某中國的關系。
簡單來說,英國ARM與安謀中國的關系,就如同“母與子”之間的關系。雖然兩家公司都是獨立運營的個體,但是“血脈傳承”的關系難以斷卻。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ARM公司目前是安謀中國單一最大股東,持股份額達47.33%,第二位是2018年成立的香港實體Amber Leading(Hong Kong)Limited,持股36%。
(資料源自企查查)
ARM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知識產權(IP)提供商。全世界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采用ARM架構。在2016年7月18日,日本軟銀以3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M公司。軟銀認為,憑借這筆收購,ARM將讓軟銀成為下一個潛力巨大的科技市場領導者。
在安謀中國正式誕生之前,ARM公司在中國開展的業務極為有限,僅有一個銷售與技術支持辦事處。直到2018年,軟銀以7.75億美元的價格向中國投資者及合作伙伴出售Arm Technology China51%股權,從而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安謀中國。
在安謀中國的官方介紹中也如此寫道:“安謀科技依托ARM世界領先的生態系統資源與技術優勢,立足本土創新并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成長, 致力于成為中國領先的集成電路相關產品的核心知識產權(IP)開發與服務平臺,支持并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
作為ARM公司在中國IP業務的唯一授權運營平臺,安謀中國的形象理應是ARM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才對。然而近些年卻一直秉持且對外傳遞出的中心思想讓人感覺:“安謀中國是一家未來要獨立上市運營的公司,不能被任何單一公司所控制”這其中或許也包括ARM總部。
回到本次事件本身,關于關鍵人物吳雄昂的資料介紹為:2004年加入ARM,2007年出任中國區銷售副總裁,2009年被提拔為中國區總經理兼銷售副總裁,2011年初出任中國區總裁,2013年1月升任為大中華區總裁,2014年1月加入ARM全球執行委員會。
據OFweek電子工程網目前了解到的信息來看,ARM公司與安謀中國“對撕”,其原因皆與吳雄昂有關:
如上文中提到的,安謀中國要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國公司,而吳雄昂則是一直積極推動安謀中國在A股上市。早在2018年,就有消息傳出安謀中國正在尋求國內資金注入,為其登陸A股鋪路。同時還有多張疑似公司內部的PPT顯示,安謀中國預計將于2021年底IPO(考慮到最少3年的紀錄和額外的IPO遞送材料時間)。
雖然未來安謀中國實現A股上市后,可以幫助ARM公司及軟銀進一步實現盈利最大化,但要知道目前ARM公司合計只有49%的股份,中資股份占比51%。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如果安謀中國上市后試圖收購ARM股份,那么未來的中國市場或許就是由安謀中國掌控話語權,這是ARM公司不想看到的局面。
另外一種原因系吳雄昂個人行為導致,在6月10日下午ARM公司媒體聲明稿中,明確指出“基于舉報人以及數位在職、離職員工投訴”且“經過調查發現,吳雄昂的行為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根據財新網報道,無論是ARM公司還是厚樸投資,雙方對吳雄昂都不算滿意,認為其權力已不受股東約束,比如在未充分告知股東的情況下,就以ARM品牌在外部達成合作,未獲得董事會批準的情況下私自在外設立基金等。
而安謀中國今日發布的嚴正聲明中,卻又體現了對吳雄昂堅定的擁護,目前吳雄昂到底被ARM調查出了哪些證據?前者又是具體因為哪些行為傷害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ARM調查結果又是否與安謀中國核實判定?這些目前尚未有更多報道,但在法定代表人信息上,吳雄昂依然登記在列。
還有最后一種,在本次ARM公司的聲明中,有一個點值得注意,為何要強調“美國公民”吳雄昂?在去年美國宣布封殺華為之時,“ARM斷供華為”的消息被媒體廣泛報道。同樣是因為來源于美國的技術,因此要按照美國的約定停止合作。
但后續大家也都看到,ARM與華為的合作并沒有停止。在去年9月,ARM、安謀中國以及華為海思還在深圳專門為此召開發布會詳談了其中的情況。
(從左到右依次為:Arm IP產品事業群總裁Rene Haas、海思CIO刁焱秋、安謀中國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 圖片源自OFweek維科網)
吳雄昂公開表示:“第一,我們從沒有斷供,一直在支持華為,包括華為產品的發布和持續的出貨。第二,我們安謀中國的產品是源于英國的架構??梢钥吹?,我們V8架構以及后續架構也已經明確,這兩個產品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可以繼續向中國的客戶包括華為進行供貨?!?/p>
大家現在也能看到,鼎力支持華為的吳雄昂出現了“被罷免”的情況。雖然這兩件事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但身處當下華為與美國糾葛難斷的時間節點下,很難讓人不這么想象。
身處漩渦中心,誰會是科技博弈的犧牲品?
不論是此前對于華為是否斷供,還是此次對于吳雄昂事件的表態,ARM公司與安謀中國都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者對華為立場不一而導致了此次矛盾,還是其中另有隱情,都有待更多的消息公布。
但要知道的是,ARM公司、安謀中國,都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起到尤為重要的影響。無論劇情發展多么曲折,恐怕與一直以來的中美科技博弈都有著一定關系。身處漩渦中心,誰也不想成為犧牲品。這次事件對安謀中國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對ARM公司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