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齊的車隊從港珠澳大橋穿梭過去,駕駛座位上竟然沒有人…這是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借助今年春晚的正式亮相,同時也標志無人駕駛技術正在將曾經的科幻場景,拉進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
一、無人駕駛行業最新動態
1、京東正式啟動618,并對外展示了其L4級無人駕駛重型卡車、續航1000公里的無人大飛機、由機器人炒菜服務的餐廳等“黑科技”產品;
2、AutoX也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物流領域,旨在成為同城運送的運力平臺,針對需要大量、高頻運力,并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為城市客運和貨運提供運輸能力。
3、蘋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亞街頭進行公共道路行駛測試的無人駕駛車輛已增至62輛,隨車安全員也已增至87名。兩周前這一數據分別是無人駕駛車輛55輛,隨車安全員83名。
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不再是概念,而變得觸手可及。無人駕駛早已不是美國科幻大片里的技術合成,人類對于無人駕駛領域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歇。
二、無人駕駛發展歷史
早在20世紀80年代始,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開始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研究,在可行性和實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國也緊跟步伐,直至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隨后2005年,首輛城市無人駕駛汽車在上海交通大學研制成功。
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能夠提高行駛效率、緩解擁堵、降低污染和提高安全。Google、百度等互聯網廠商和奧迪、寶馬等傳統汽車廠商均紛紛布局,投入大量研發資源,并開展了實際的上路測試。據預測2021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70.3億美元左右。
三、推動無人駕駛的發展的三大因素
一是三大傳感器融合:國內毫米波雷達今年開始出貨;車載視覺系統硬件已經達到消費級水平,進入軟件成熟期;激光雷達成本不斷下降,加速ADAS和無人駕駛的普及進程。二是高精度地圖的成熟:傳統地圖無法滿足自動駕駛的要求,高精度地圖是L3、L4級別最為關鍵的技術;當前精度地圖參與者主要有圖商、自動智能駕駛科技公司、ADAS方案提供商、傳統車企四類,其優劣勢各不相同,硬件軟件逐步融合。三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斷優化,助推應用的廣泛普及,進而新增海量數據,為進一步優化算法提供新的資源。
四、中美發展現狀對比
美國谷歌公司作為最先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的公司,其研制的全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實現自動起動行駛與停車。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重組為一家名為Waymo的獨立公司。Waymo于2017年11月7日對外宣布,將對不配備安全駕駛員的無人駕駛汽車進行測試。預計無人駕駛汽車測試活動將在2018年加速,2018年Waymo可能將會在公路上部署更多完全無人駕駛汽車。除了傳統汽車業強國與谷歌等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并且已經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果之外,蘋果、Uber等也已經將業務范圍向無人駕駛汽車傾斜。
目前,國內的百度、長安等企業以及國防科技大學、軍事交通學院等軍事院校的無人駕駛汽車走在國內研發的前列。例如長安汽車實現了無人駕駛汽車從重慶出發一路北上到達北京的國內無人駕駛汽車長途駕駛記錄。百度汽車同樣在北京進行了初次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道路的實驗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到2020年,無人駕駛車輛有望在北京到崇禮的延崇高速路上實現道路測試。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疑為無人駕駛的未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