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表示,導入arget="_blank">智能制造將是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生存關鍵,除了帶動AR、遠程操作、視覺識別等相關工具與技術發展,也透過部署更多自主無人搬運車(AGV)、行動機器人(AMR)等運輸機器,減少人力以維持社交距離。預估2024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將上看4,000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10.1%,主要成長動能來自遠程與非接觸技術的升級。
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曾伯楷指出, 2020年全球工業4.0以較穩健的投報率與更成熟的技術,將物聯網、大數據等要素,透過虛實整合呈現于協作型機器人(Cobot)、數字分身(Digital Twins)等解決方案,能夠實現降低成本與提高生產力的宗旨,因此受到相關業者高度關注與采用。
全球知名大廠工業4.0發展成熟,智慧工廠與周邊應用協助抗疫
自2011年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后,全球知名大廠便紛紛開始采用,因此相關技術發展也日趨成熟,根據愛立信(Ericsson)的評估,部署以移動網絡為基礎的工業4.0解決方案,五年平均能節省約8.5%的營運成本。而應用案例包括資產追蹤、AR應用、狀態監測、移動型機器人、以及連網工具等。其5G制造工廠便利用AR設備執行遠程故障排除、支持教育訓練。
電力管理大廠伊頓(Eaton)憑借工業4.0解決方案抗疫,以Microsoft HoloLens 2 AR眼鏡在實體廠區顯示3D影像并支持遠距連接,透過遠程執行核心工作并保障員工安全。日本制造大廠日立(Hitachi)不僅以熱像儀確保工作場所的員工體溫,也結合視訊分析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情況。
企業轉型適應后疫情時代,推動智慧機械云平臺加速臺灣智能制造進程
觀察臺灣智能制造趨勢,目前制造業中小企業比例約97%,然數字轉型時往往面臨信息人力不足、成本效益不彰等瓶頸,因此智能制造計劃多由政府與法人單位共同推動。全球政經、產業趨勢、后疫情時代振興策略,為目前政府推動智能制造的三大切入點,如現行的智慧機械云平臺就以升級中小企業產品價值、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加速臺灣整體智能制造的進程。
2021年制造業的復蘇需要更穩健和彈性的供應鏈,除了現有的遠程與非接觸技術工具外,部署更多IoT傳感器與設備以打造虛擬工作場域,或是透過區塊鏈、3D打印擴展營運彈性。預期后疫情時代下,智能制造將有更多應用場景與商機待開拓,強化制造商在面臨往后危機的生存與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