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掘金工業互聯網賽道時,不同的選手,就有不同的解讀。
9月2日,以 “智驅新時代”為主題的浪潮2020云數智中國行深圳站舉辦,會議是浪潮立足廣東深度布局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產業,加快向“云+數+AI”新型互聯網企業轉型的重要舉措。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云總裁王方在會上表示,浪潮在“智算、智聯、智用”三個方面都有布局和深耕,當前正聯合合作伙伴,全力投身“新基建”。
而談及“新基建”的核心要素——工業互聯網,王方表示:
“什么是工業互聯網?過去叫企業上云,上云就是工業互聯網;很長時間又在說,上平臺使用公共服務就是工業互聯網。但是僅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很多企業不認為這是工業互聯網。”
“此外,企業上云提升了低成本快速獲取IT服務的能力,但是沒有給企業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關系的改變和核心能力的快速保障和服務。而大企業關心的工業互聯網,他們關心的是智能制造,整個企業的全網絡的智能生產、網絡協同、服務衍生和個性化的定制。”
接著,他提到:“如果不能解決千企千面的問題,不能解決一業帶百業的問題,不能解決安全網絡問題,不能解決為整個企業工業互聯網提供全程運營服務的問題,工業互聯網的落地和真的扎根會十分的痛苦。”
雷鋒網了解到,從2017年開始,浪潮就在工業互聯網這個市場上進行布局,并于2018年、2019年接連入選工信部發布的“雙跨”平臺清單。到了今年6月,他們又升級發布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2.0(其前身為In-Cloud平臺),并踐行“1357”發展戰略。
那么,浪潮對于工業互聯網都有哪些思考?他們是如何探索和實踐的?會后,雷鋒網采訪了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云總裁王方,就他們工業互聯網的布局邏輯、業務延伸等方面展開更多的交流。
此前我們追溯眾多平臺企業如何開啟工業互聯網之路時,可以發現:海爾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對互聯工廠的探索,真正上升到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這些大的概念上來,是在2015年;到了2017年,當國家戰略指向了工業互聯網,海爾總結了他們30多年的管理制造經驗,逐漸形成了COSMOPlat平臺。
樹根互聯,是2016年由三一重工物聯網團隊創業組建的。由于他們脫胎于三一重工,工業基因更重,同時也為其帶來不少行業資源。那時,正值工業互聯網更早些時候的初期,掘金工業互聯網賽道的還有西門子、PTC、阿里云、天澤智云、寄云科技等。
作為同時期開始掘金工業互聯網的IT企業,浪潮是如何思索的呢?
雷鋒網了解到,浪潮做工業互聯網也經歷了幾個階段,包括推動企業上云。當時,浙江提出叫“10萬企業上云”,山東提出“20萬企業上云”,那個時候,浪潮集團是通過浪潮云來推動企業上云解決企業數字化的問題。隨后,他們又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希望打造普適的公共服務平臺,能更快地支撐企業解決整個內部的數字化、內部信息化的問題。
當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進一步深入,在看到了整個工業互聯網發展中的一些難題和挑戰,很多企業在使用工業互聯網時,存在著“不會用”“不敢用”“不通用”或者“不適用”“用不好”等,這是當時企業都面臨的問題。
談及面臨的挑戰,王方做了以下的總結。具體情況為:
第一個挑戰是千企千面的問題。每個企業它的行業不一樣,它的企業規模不一樣,它的企業競爭力不一樣,面對千企千面所需要的工業互聯網怎么解決。
第二個挑戰是一業帶百業。雖然對于企業是千企千面,但是對于政府而言,對于龍頭企業而言,他還是希望能利用工業互聯網的抓手來快速實現自身在當地的工業互聯網支撐下的產業快速升級和轉型,以及如何實現一業帶百業快速提升整個區域的產業能力。
第三個挑戰是網絡安全問題。確實很多數據利用工業互聯網之后,如何解決安全問題是很多企業所關心的,你如何從技術上解決,如何從機制上去解決、如何從管理上解決,都是需要面對的。
第四個挑戰是工業互聯網不是一個單純的產品或者方案能夠通過交付驗收就能夠解決的,是需要有一個運營服務商持續地幫助企業持續地依托工業互聯網,推動它自身的業務的連接、協同、定制和服務才能滿足這一切。
雷鋒網了解到,基于這些挑戰,浪潮在自身原有的平臺上進一步強化了浪潮的分布式云的能力和基于標識解析的QID平臺,和基于原有ERP的云ERP。云ERP和原來的ERP是有些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繼承性。把他們的三個能力進一步地疊加,打造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其目的就是要解決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挑戰,實現企業智能化的改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實現中小微企業所需要的數字化的升級。
而通過這個平臺,他們希望這是一個工業互聯網的支撐平臺,更是實現行業、實現龍頭鏈主企業行業互聯網化的核心平臺。依靠“云、QID、云ERP”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優勢,浪潮探索形成了“云、數、用”一體化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數字基建下的工業新大陸。
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2.0
工業是深度定制化的,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Know-How。因此工業互聯網項目的落地,不僅需要各種軟硬件作為支撐,還需要滿足具體場景的特殊需求。
再加上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工業互聯網所能滲透的領域之廣和主體玩家之多,更注定了這場圍繞工業制造行業的升級轉型,其規模和復雜程度將是空前的。
作為浪潮進一步掘金工業市場的載體,今年6月22日,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2.0正式發布,并踐行“1357”戰略。即一個平臺——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面向企業、政府、園區三大客戶,提供質量碼、工業云、工業PaaS、工業大數據、應用服務五層架構服務,實現對設備、產品、業務系統以及開發者、供應商、客戶、員工的七類鏈接,提供“質量碼”與“云ERP”兩大核心服務。
據官方信息,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2.0具有7大核心節點、69個分節點,是全國最大的分布式工業云,其打造了一個基于5層架構的全堆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從IaaS到PaaS到SaaS的連續體服務,是浪潮長期以來服務企業實踐,對數據及安全問題的新認識,也是云洲2.0與此前的最大差異。
雷鋒網了解到,浪潮基于標識體系的QID平臺,通過“一物一碼”的形式,真正鏈接數據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以全要素質量碼保障體系支撐,構建多方參與、互聯互通、共治共享質量提升生態體系,已經形成了標準、方案和產業模式,成為工業互聯網的基石。QID是國家標識解析體系與區塊鏈、商用密碼技術融合的“云碼”平臺相結合形成的標準化規模應用。
浪潮云ERP服務企業信息化36年,為大、中、小微企業市場提供全面的云服務。在智能制造領域,基于自身強大的“云、數、智”技術實力,擁有以ERP為核心的全棧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為裝備制造、離散制造、流程制造等企業提供一體化網絡協同制造、智能數字工廠、高效設備運維、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服務。
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工業互聯網總經理龐松濤表示:
“浪潮以標識解析體系與QID質量碼為支撐,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工業生產的全要素互聯與多場景應用,全面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我們的QID實際上就是實現萬物互聯的一個基石,基于中國自己的標識解析,結合區塊鏈和密碼技術,用我們真正的萬物的身份證,在全流程之中通過賦碼,在全行業中通過掃碼,來聚集數據、打通數據,形成工業大數據,給企業發展賦能。”
據龐松濤透露,浪潮不斷提升平臺服務能力,積極打造云服務的連續體,促進服務生態的重構、致力于滿足不同場景、不同角色的需求,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工業發展一網提質、農業振興一鏈直達、協同辦公一端聚合、市民生活一碼通行的“六個一”。
數據的背后
據官方數據顯示,浪潮已為18個省和73個地市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服務128萬企業、2000萬個人用戶,連接210萬產品和385萬設備,行業覆蓋裝備制造、機械制造、制藥、化工、服裝等。
在這樣數據的背后,平臺企業的工業互聯網究竟是如何做的?
“企業的領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需要工業互聯網的支撐也各不相同。我們面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環境里,把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三個核心的方案、能力通通發揮出來。”王方透露:
“一是用我們的分布式云支撐需要云支撐的企業,一些做視頻的、做小電商的,他需要的核心技術就是支撐能力。二是把我們碼的能力為需要實現生產制造全過程全周期的追溯去提供支撐,同時也為一些企業通過我們的云ERP實現他內部的智能化的改造和升級。”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通過云做底座,通過碼貫穿整個的協同設計、生產、制造、流通服務的各個環節,通過內部信息化的智能化改造,形成面向企業的多場景、多解決方案的支撐。在企業的不同階段,他們需要的浪潮就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個性化和平臺化并不矛盾,平臺化的很多能力可能當前并不需要,他們也會把可能需要的能力交付出去。
“不同的工業互聯網”雙跨“企業的定位各不相同,浪潮希望能真正地通過解決重大型企業或者龍頭企業的自動化改造的全過程,來支撐中小微企業數字化的轉型,來體現我們的優勢,真正幫助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實現自身效率的提升和能力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