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前傳言的將SMIC加入實體清單,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限制正在進一步擴大,這將進一步打亂半導體供應鏈。
從美國方面看來,限制中芯國際(SMIC)是為了減輕他們的某種擔憂,而在9月15日生效的禁令生效之后,產業界已經停止了向中國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出貨芯片。但我們認為,這一連串的行動可能證明是短視的。這將給美國公司帶來成本,同時又無法確保他們的供應鏈獨立性。
相反,美國政策必須在更加細致入微的努力中合并起來,以保護美國的技術和國家安全,同時為重要的工業繼續蓬勃發展而沒有突然中斷提供空間。
隨著美國將手機巨頭華為的限制范圍擴大到全球五大芯片制造商之一,一個在生產的各個階段都依賴芯片跨界轉移的行業正面臨著不確定性,。而針對中芯國際的措施可能會嚴重影響過去三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統——設計者,組件供應商,生產商,設備制造商,組裝商,測試人員和封裝商遍布亞洲,北美和歐洲。
這種不確定性迫使公司重新評估其業務戰略。供應鏈中斷將耗費多年的工作和大量金錢,即使脫鉤并沒有成為長期政策。最新的事態發展也可能破壞正在復蘇的亞洲出口市場,這是已經在受COVID-19影響困擾的全球經濟中的唯一一個亮點。
同時,美國和中國政府面臨的壓力不僅是應對貿易緊張局勢的持續加劇,而且要支持其具有戰略意義的半導體產業。從長遠來看,這些措施可能會加快中國發展半導體的努力,以減少他么對高端芯片進口的依賴。美國的行動還可能增加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選擇權。臺灣半導體業在目前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中蓬勃發展。
美國對華為的最新限制于9月15日生效,不僅影響了對華為的直接半導體銷售,而且影響了使用美國設備和軟件生產和設計的芯片的銷售。這導致了為華為頂級智能手機提供動力的芯片短缺。盡管華為已經庫存了數月的零件,這在夏天大大提高了臺灣和韓國的出口,并促進了兩個經濟體的發展,但其手機的零售價格在中國已經在上漲。
此外,美國政府要求不要購買華為的5G技術,這給華為帶來了壓力。
在新規定生效后,行業媒體報道有多家供應商(包括美國公司)申請美國許可證以恢復銷售。但是,隨著貿易緊張局勢的惡化,批準的前景不確定。
美國公司在華為僵持期間最初保持低調,但現在他們開始集體發表意見。代表全球2400家半導體相關公司的行業組織SEMI起草了一封信,在心中他們警告說,針對SMIC采取的行動將對美國工業,經濟和國家安全具有直接和長期的不利影響。中國每年的半導體進口費用總計約3,000億美元,其中約有750億美元來自2018年的美國公司。而用于生產的設備和材料的銷售額更是大幅增長。
中芯國際只是中國芯片行業的一員,雖然落后于美國,臺灣和韓國的競爭對手,但現在正在大力追趕。而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管制可能會刺激中國加大半導體發展力度。
同時,華盛頓州還鼓勵對美國芯片行業的投資,以確保美國保持技術優勢。美國的份額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已長年保持在45%到50%之間。但是美國市場份額正在下降,生產過程的許多方面都依賴于其他國家。此外,其高端芯片的量產落后于臺灣和韓國,研發和資本投資也落后于臺灣和韓國。
《2021年國防授權法》中的修正案包含數十億美元,以鼓勵半導體發展。但是,將撥出的大約300億美元加起來,比臺灣半導體制造公司(全球領先的芯片制造商之一)打算在未來幾年投資在亞利桑那州和臺灣的工廠的資金還少。如果沒有全國范圍的全面努力來繼續發展尖端的半導體能力,那么美國將在未來很多年內依賴全球供應鏈以及中國,而企業將承受全球市場被破壞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