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間,華為在官網上悄然更新了B系列(商務系列)電腦的新成員——型號為MateStation B515的臺式電腦。
華為做臺式機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所圖甚大——早在今年8月,華為發布MateBook B,這是華為首個主打政企客戶的商務系列產品線。不過,由于臺式機才是政府采購大頭,所以這款筆記本電腦并未掀起多大風浪。此次商用臺式電腦的推出,意味著剛出售榮耀業務的華為,盯上了政府臺式機頭號供應商聯想的蛋糕。
兩家“愛國公司”要開戰了。
聯想:穩坐王座18年
在政府IT采購領域,聯想稱霸之路始于2002年。
當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1]。聯想作為國產民族企業,迅速跟上大潮。在不久后的2004年,聯想的PC產品擊敗了身為“國際大牌”的惠普和戴爾,在國內政府行業IT設備采購份額中占據榜首,市占率接近50%, 比上年增長了35.67%[2]。
這種增速背后,離不開“民族企業”四個字的加持。聯想作為中國人驕傲的高光時刻,發生在2005年的5月1日的下午3點。
彼時,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同時任命楊元慶接替柳傳志,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擔任非執行董事。聯想當年以130億元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3]。
也是在那時,“買聯想”成了政府采購過程中,心照不宣的“政治正確”。
一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其采購都偏好本國產品;二來,在政府采購的邏輯中,損耗周期與價格之比,較之性能與價格之比更為重要。簡單來說,就是在同等價位中,選擇最抗用耐造,使用年限最長的,而不是性能最好的產品;三來,政府采購比消費級別的產品更看重保修,一般都要求保修3年起步,有的地方甚至要求至少提供6年質保。
以上海市2014年8月15號出臺的《上海市市級行政單位通用辦公設備家具配置標準(試行)》為例,政府采購的臺式電腦使用年限至少為5年,且價格不超過6000元人民幣[4]。
來源: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財務處
照此標準,還有什么比聯想更適合政府辦公設備遴選標準的選項嗎?
民族之光、抗造耐用、售后完善……這些恰到好處的標簽,造就了聯想PC在政府采購領域的霸主地位并帶來持續增長。聯想官網的一份數據指出,從2016年的2萬臺到2017年的8萬臺再到2018年的15萬臺,聯想品牌PC產品在我國政府采購電商市場的年銷量一直在大幅增長,市場份額更是由2017年的60%增長到了2018年的70%[5]。
15萬臺電腦背后的政府市場有多大規模?
放大燈團隊(ID:guokr233)查詢到的一份南京玄武區公示聯想商用電腦政府采購案(2018年1月15日)公示文件顯示,該筆商用電腦的成交單價為4850元,型號為揚天T4900d 商用電腦 21.5英寸屏(I5-7400 4GB 1T 1G獨顯 刻錄 W10)[6]。
若以此價格估算,聯想2018年在我國政府采購電商市場的年銷售額約為7.2億元,整體市場規模超10億元。
根據聯想集團2020/21財年的中報,2020/21的上半財年,聯想總營收為60.90億元美元(約400億元人民幣),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收入為了10.53億美元(約合69.17億元)的收入[7]。
相比之下,哪怕政府市場依舊維持在2018年的10.3億元左右沒有增長,聯想在其中的收入也十分可觀。
霸主地位可不是虛名,十幾年來,在政府PC采購王位上的聯想,很難有撼動地位的挑戰者。
但現在,華為來了。
PC王國的新陳代謝
從多數消費者的感知來看,華為在通信,尤其智能手機領域有著極強存在感。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8,480萬臺,其中華為以3510萬臺的出貨量,占據了41.4%的市場份額,高居市場第一,并遙遙領先于其他一眾廠商[8]。
盡管出貨量同比下降,但華為的智能手機從各個維度上都是國內第一。數據丨IDC
但鮮有人注意,華為的PC業務增速,并不遜于智能手機。
在2020年8月,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稱,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顯示,華為在中國筆記本市場占有率達到 16.9%,僅次于聯想,排名第二,已然進入市場第一梯隊[9]。
令同行心生畏懼的恐怕不是增速,而是相比遍地開花的聯想筆記本產品線,華為依靠“輕薄本”這一個細分品類,僅用了四年多,升至筆記本市場第二名[9]。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這款臺式機新品雖然低調,但能面世已實屬不易。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制裁禁令正式生效,三星、臺積電、東芝、索尼等企業確認斷供華為。但還好,AMD、Intel等廠商趕上了“逃逸速度”。9月19日,AMD取得對華為供貨的許可,這位副總裁還表示,華為的禁令對AMD的業務沒有產生重大影響[10]。9月22日,英特爾已獲得美國當局許可,可以繼續向華為提供特定產品[11]。
要不是這兩則供貨許可,華為別說挑戰聯想臺式機“采購之王”的地位,連維持原有PC生產都是個問題。
多數用戶并非發燒黨,不懂參數,只看品牌,這意味著“營銷”在國內3C數碼產品市場依然很重要,“愛國營銷”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愛國”不是禁臠,而是人人都引以為傲、甚至還能帶來利益的事。從本世紀初至今,“愛國”與數碼營銷如影隨形,無論是直接叫“愛國者”,還是“民族驕傲”的聯想,“新國貨”的小米,又或是近年處于中美關系風口浪尖的華為,無論它們承認與否,“愛國”都曾給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不過,作為國產IT產業崛起里程碑的聯想,有“同款電腦國內定價高于國外”的黑歷史,即便被政府青睞,也終不免被群嘲“老牌愛國企業聯想被資本主義腐蝕為美帝良心”;華為承載的“愛國”情懷更激進,不論是CFO的至今不明的境遇、還是特朗普政府的制裁,或是其在5G領域展現的“大國實力”,都是很多消費者為“愛國”買單的動力。
因此,如果華為和聯想打起來了,那不如說是愛國公司的新陳代謝。
貿工技的歷史進程
挑戰聯想的只是華為一家嗎?可能不是。
一方面,PC廠商們制造“掌上電腦”的野心,隨著智能手機的誕生而幻滅。除了異軍突起的蘋果外,聯想、惠普、華碩等電腦廠商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布局都不溫不火,最終落得只能固守PC陣地。
另一方面,小米、華為、redmi、榮耀這些后起之秀在手機領域攻城略地后,并不滿足于將戰場局限于手機,一邊開始涉足AI、IoT等前沿領域,一邊默契地從筆記本入手,向PC市場發起挑戰。
在此前,臺式電腦領域一直是手機廠商們從未嘗試過的禁區。作為對手,華為在PC領域夸張的增長速度足以令聯想感到慌張。華為在過往“財報”中披露,2018年,華為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330%[12]。2019年,華為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200%[13]。
人們消費電子數碼的推手,已從PC制造商逐漸變成手機制造商。智能手機公司在政府采購領域搶食傳統PC公司的地盤,也是必然趨勢。歷史的進程不可違拗,華為只不過是走得最遠的那個。
愛國公司們的戰爭一觸即發。一方是愛國的全新象征、擁有完備軟硬生態和銷量維持高增長的華為,一方是缺乏生態支撐、愛國情懷消耗殆盡的聯想。勝負猶未可知,但自古以來屠龍者成為巨龍的故事并不少見。
聯想也好,華為也罷,以“愛國”之名營銷,縱然登上霸主地位、拔得PC市場頭籌,又能得幾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