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這一要求。在今年的兩會上,科技創新也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詞。當前,北斗是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重要高度,北斗產業化應用將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那么,我國北斗應用服務產業發展如何?未來方向又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利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的遠景目標,為我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劉利華介紹,近年來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迅猛,相關統計顯示, 2013年到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復合增長率高達22.1%,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預計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
劉利華認為,隨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成并開通,北斗應用發展正在從區域服務邁向全球化服務新階段,同時,北斗產業發展也正面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重大機遇期。他指出,”伴隨北斗產業進一步發展,北斗時空大數據服務將為我國數字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產業支撐?!?/p>
如何更好地推進北斗產業發展?對此劉利華表示,要積極構建集大安全、大數據、大連接、大計算、大服務為要素的綜合時空服務體系,國家可以通過建設北斗應用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或成立國家北斗時空服務公司等方式,整合創新服務資源,實現有機集成和合理配置,推動北斗與其他信息技術實現融合創新,特別是突破通信導航一體化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發展,從而推動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這也是北斗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劉利華強調,北斗產業化應用發展需要貫徹創新、開放、共享的理念,緊緊抓住新基建、數字經濟、”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需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下,更有效地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更加良好的產業生態體系,使北斗真正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