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昨天除息行情失靈,市場追價意愿不高,收盤呈現貼息窘境,法人態度轉為保守,也讓缺水隱憂浮臺面。外資里昂證券特別發布策略報告指出,若用水持續短缺,半導體、面板、PCB將是受害最深三大產業,晶圓代工尤以臺積電、聯電沖擊大。
臺積電自改采每季配息后,過去六次除息皆順利完成填息,其中三度在除息當天快速填息,還曾締造開盤即完成填息的亮麗表現;不過,昨天臺積電除息2.5元,此次除息是史上最高價格,以613元除息,除息參考價為611元,終場下跌七元,收604元。
目前芯片供給依舊吃緊,包括韓廠三星電子日前發出警示,半導體產業正「嚴重供需失衡」,下半年可能難以推出Galaxy Note系列新手機。日廠本田汽車也因芯片短缺、港口壅塞等供應鏈種種問題,位于美國和加拿大的車廠不得不停擺一周。不過,大和資本昨發布報告認為,半導體產業過度拉貨,若出現芯片庫存調整風險,可能對臺積電造成更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水情告急,外資法人都關注。里昂證券特別針對臺灣缺水挑戰,發布指出,政府和企業在第一時間搶救水情下,科技業不受沖擊的狀態評估再撐一到二個月,但若用水持續短缺,恐打擊產業發展。
里昂是第一家對臺灣水情表關切的外資,這份報告集結駐臺八名分析師合力完成。里昂暫不調整產業看法,重申對臺股偏多,維持今年底指數目標一萬六千八百點,主因是缺水還沒立即性的沖擊,但也擔心狀況更加惡化,就不得不把沖擊納入公司財務評估。
里昂也提到,接下來梅雨季雨量若仍不足,又還沒進入臺風季,水情恐持續告急,引發產業危機,特別是半導體中的矽晶圓、晶圓代工、面板業及PCB供應鏈,是耗水量最大也承受最多影響的產業。
長期缺水可能成為臺灣晶圓廠擴廠限制
「缺水」一直是臺灣產業界呼吁臺灣政府盡快解決的問題,負責全世界大多數芯片代工的臺灣半導體產業也對水資源時刻保持警覺。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短期內缺水對芯片供應影響不大,但長期缺水可能限制臺灣晶圓廠擴廠。
當歐美各大車廠深受芯片短缺困擾丶各國紛紛致函臺灣政府,希望臺灣能供應更多芯片之時,臺灣晶圓廠卻面臨臺灣內部潛在的旱災威脅,連臺灣工業用水大戶丶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臺積電都啟動了因應方案。臺灣《自由時報》指出,臺積電部份廠區開始啟動以水車載水的措施。
2020年是臺灣56年來首次沒有臺風通過的一年,許多地區降雨為近年最低。臺灣政府考量未來降雨可能持續偏少,決議自上周四(2月25日)起,臺灣新竹丶苗栗丶臺中地區的工業用水節水目標由今年一月節水7%提升至11%; 嘉義丶臺南地區的工業用戶則要節水7%。
「今年真的是嚴峻,所以他們(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措施是農業部分會停灌,(灌溉)渠道的那塊它會先停下來,到時候供應給民生跟產業用水這一塊,就可以撐更久。」臺灣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施文芳接受德國之聲電訪時說,目前工業用水節水11%對工廠生產還不會造成影響,但所有廠區都有預警措施,包括臺積電在內等大廠都開始尋找替代的補充水源,為未來擴大節水的嚴峻時刻做準備。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3月2日上午數據,供應臺灣三大科學園區的許多水庫目前處於低蓄水量。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的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僅24.9%與13%; 供應中部科學園區的鯉魚潭水庫丶德基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分別為15.8%與12.5%; 而供應南部科學園區的曾文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僅剩15.1%。
在芯片制造的過程當中,包括清洗化學物這樣的步驟都需要大量用水。臺積電2019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指出,臺積電在臺灣新竹丶中部與南部科學園區三大園區內的廠區每日需要約15.6萬噸水,約占供應園區的主要水庫每日供水量的5%。
2015年至2019年間,臺積電臺灣廠區的自來水用水量逐年提升,但該公司基於內部的氣候風險調適準則,早已執行節水丶使用再生水丶建立缺水時期緊急因應等措施(比如:備妥水車)。
長期關注土地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臺灣的工業并不需要太擔憂短期缺水沖擊,但臺灣政府得做好長期規劃,包括做好整體系統的調度丶推出階梯式水價的計價策略等才是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