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建設的鋪開,“數字化轉型”這個詞仿佛也一并站在了鎂光燈下,各種展會,論壇上也都討論地熱火朝天。
仿佛某個企業不搞搞5G應用,不大談特談“數字化轉型”的話,就是灰頭土臉的泥腿子,這個數字化時代注定要被淘汰一樣。
那么,到底什么是數字化轉型?
近幾十年來,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東西都可以轉化為數據。這些數據只用兩個數字來表達,那就是0和1,因此也被叫做數字化。
這些數字化的內容可以非常容易地被處理,復制和傳播,并可以在其他的時間和空間里準確復現。
改變了所有人生活的移動互聯網,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世界。每個人使用的多個不同APP的背后,就是自己在數字世界里的多個化身。
下面我們用打車這個場景來說說數字化轉型的奧義。
最初版本的打車流程是這樣的:你站在路邊注視著車流焦急地等待,的哥開著空車在路邊渴望地搜索,然后你輕輕地招手,車就緩緩停到了你身邊。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默契,一單生意已在不言中達成,后面要做的只是確認目的地和路線而已。
在打車軟件出現之后,這一切就都改變了。你不再需要在路邊等待,只需允許獲取你的定位,并填寫要去地點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司機接單的反饋,他目前在哪,離你多遠,車型,車牌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你手中信息充足,自然心中不慌,靜待車來,上車就走,連一句話都不用說。
后來,這一切又有了新玩法,打工人在上下班開車通勤的路上,還可以通過APP找到幾個順路人并捎上他們分擔點油錢。這就是順風車,比直接打出租車要便宜得多。
由以上場景可以看出,單純地把打車流程搬到網上以后,相當于你在數字世界里招手打車,司機看到了你單子,接單動作就是確認交易。
但這個事情的本質還是跟你在路邊招手打車差不多,因此只能叫做信息化或者數字化轉換,還不足以稱之為“轉型”。
然而順風車就完全不同了,車主不是職業出租車司機,并不以此為生,因此不能像傳統出租車司機一樣開著車四處尋找乘客,他們只能依附于數字化平臺,發布自己的通勤軌跡,然后系統算法就匹配到了你們的路線契合,于是促成了這一單合作。
這種新的業務模式業務僅成立于數字世界,因此可稱之為“數字化轉型”了。
現在我們可以看看數字化轉型的定義了:“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數字化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觸及公司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商業模式為目的的高層次轉型”。
也就是說,簡單的業務流程信息化,比如搞個辦公自動化系統,并不能稱之為數字化轉型,一定要達到觸及公司核心業務,引起架構更新,新建商業模式的級別,才可稱之為“數字化轉型”。
要推動數字化轉型,需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著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這里所說的“數字化”,不僅僅是把業務流程搬到網上,而是把企業內的一切業務場景,進行深度的,全面的數字化。
到底有多深呢?就要達到數字化的內容能完全跟現實一模一樣,就像虛擬的雙胞胎一樣。數字化到了這個境界,就叫做“數字孿生(Digital Twin)”。
數字孿生,也被稱為數字映射、數字鏡像,就是在一個設備或系統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數字版的“克隆體”。
也許你會說,這不就是電腦上的設計圖紙嘛?CAD搞搞不就有了?
其實不然。相比于設計圖紙,數字孿生體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對實體對象(姑且就稱為“本體”吧)的動態仿真。也就是說,數字孿生體是會“動”的。
比如,我們為工廠車間里的一臺數控機床創建了一個數字孿生,本體的一切任務,狀態和數據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收集起來,最終同步到數字孿生體上。
反過來,通過在系統上對數字孿生體的任何操作指令,也會通過網絡傳導到本體上,兩者是實時/準實時同步的。
通過數字孿生,為現實中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設備,甚至每一個人都創建一個動態同步的數字克隆體,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下面我們來說“網絡化”。
話說網絡早都已經普及了,目前所有的企業都聯網了,大部分也都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造,還有網絡化什么事?
目前的網絡化和信息化,各個系統之間大都處于孤島的狀態,并沒有深度打通,中間的很多信息還需要靠人來分析,傳遞,和決策。
因此,這里說的網絡化同樣是指深度的網絡化。不但要把企業內部所有的數字孿生體,以及背后的人,物,設備連接起來,還要打破企業內部組織的藩籬,讓上下游產業鏈也聯通起來。
5G,正是在網絡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生產中的各種圖像,視頻,以及運行數據非常龐雜,需要通過5G的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性,以及海量連接,將數據及時回傳和下發,實現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同步。
通過網絡化,企業自身的所有數字孿生體,以及客戶,供應商等上下游產業的數字孿生體都連接起來了,相當于在數字世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虛擬系統。
只要輸入合適的啟動數據,這個由數字孿生組成的網絡就像一個真正的組織一樣,自主運行起來,并不斷根據目標進行自我優化,并把優化成果投射到背后的實體上。
到了這個程度,就要考慮“智能化”了。
智能化背后的含義,就是無人化。
通過前面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系統掌控著數字世界的一切,并隨時把指令同步下發給物理設備來進行執行,這些工作系統,機器都可以自主完成,不再需要人了。
想象一下,在工廠里,流水線上各種機械臂工作地有條不紊,AGV小車穿梭自如,投料,取件,入庫動作嫻熟,系統還可以自動給供應商下單,并自主向客戶分配發貨。
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系統的設計,以及運營和維護。
從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數字化轉型,絕非是簡單的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確實如其定義所言,數字化轉換和升級已觸及公司核心業務,可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并能大幅降低成本。
經過了數字化轉型,數字世界的大腦:AI算法往往掌控著一切,包括人的數字孿生。并且,算法還能將自己的意志,通過人的數字孿生,投射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比如,大數據殺熟,就是算法對每個人的數字孿生(用戶畫像)的價值最大化處理,每個人的APP界面都不一樣,展示著你最想買的東西,標示著你能接受的最高價錢。
甚至,連企業自身的員工,也被困在了算法里。比如,在各種外賣平臺,騎手只是數字世界信息傳導的最末端,在其之上,訂單,路線,時長等早已被安排地明明白白。
人,最終反倒像工具一樣,被算法所支配。
最后我想說的是,技術本身沒有傾向性,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必然是為了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至于是否能實現消費者的利益不受損,那就是另一個更為復雜難解的問題了。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