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缺芯”已成為今年以來半導體行業“老生常談”的話題。
盡管業界普遍預測汽車“缺芯”情況開始有所緩解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恢復正常,但是近期消息顯示,汽車廠商因芯片緊缺而停產/減產的情況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自3月中旬以來,全球汽車廠商迎來了新一波停產潮。
多家廠商宣布停廠/減產計劃
3月26日,蔚來汽車發布公告,公司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江淮蔚來制造工廠,從3月29日起將暫停生產活動5個工作日。蔚來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芯片短缺情況超出此前預估,目前預期停產五個工作日后可以恢復生產,但長期供應情況仍有待觀察。
3月31日,福特汽車(Ford Motor)表示,由于芯片短缺,將大幅削減位于北美伊利諾伊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密歇根州、密蘇里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6家工廠的產量。這些工廠生產的車型從F-150皮卡、貨車到福特探險者SUV和福特Escape跨界車,各工廠采取的減產措施有所不同,包括取消加班班次或者停工,又或者兩者相結合。
4月5日,日本斯巴魯(SUBARU)發布聲明表示,由于芯片短缺,將于4月10日至27日暫時關停在群馬縣Yajima工廠,以調整生產計劃。聲明指出,從5月10日起,斯巴魯將重啟群馬縣Yajima工廠的所有生產線,并 表示本次關停對集團財務業績的影響尚不確定。
而據韓聯社日前消息,由于芯片長期短缺,現代汽車和雙龍汽車等多家韓國車企被迫停產。現代汽車此前已通過減少各工廠加班調整產量,但蔚山第一工廠的艾尼氪(IONIQ)5和KONA生產線仍將從當天起暫停至14日。
如何應對“芯慌”?
這一次前所未有的“芯荒”,讓汽車廠商引起了對芯片的重視,各自尋求應對之策,包括成立芯片應對小組、向供應商鎖定長期訂單等。
4月7日,針對芯片供應問題,廣汽集團表示,公司得到廣東省、廣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芯片應對小組,及時協調芯片供應鏈問題,實行一點一策一預案,多方聯動推動產業鏈條的短縮,積極探索開發重點芯片替代方案。
此外,廣汽集團也在進行芯片布局。2020年9月,廣汽資本通過旗下福沃德基金投資了邊緣人工智能芯片品牌地平線。廣汽研究院、廣汽資本分別與地平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聯合發布廣汽版征程3芯片,計劃將在未來的車型中量產搭載。
而吉利汽車方面,據媒體報道,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面對芯片短缺問題,吉利已經全面排查芯片供應風險,結合2021年銷售目標,根據風險等級,向供應商鎖定3-6個月長期訂單,做到提前鎖定,確保生產不受影響。此外,規劃芯片選型應用,建立與芯片供應商的直接溝通渠道。
同時,吉利汽車還在迅速推動國產品牌芯片的導入,以及自主研發設計的芯片。據李書福透露,吉利自主研發的中控芯片將在2023年實現裝配上車。
針對芯片供應問題,比亞迪在舉行業績說明會時表示,公司一方面根據2021年出貨預期來提前做風險備料,鎖定產能;另一方面,積極與上游供應商保持頻繁溝通,對汽車半導體這個增長極為迅速的市場的重要性達成共識,進而提升產能優先級。
值得一提的是,媒體報道稱,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4月7日在談及芯片供應問題時表示,比亞迪在車規級芯片領域布局很早、自主研發、適應性強,幾乎不受這次全球汽車芯片短缺的影響。
此外,汽車廠商們也尋求外援。媒體消息顯示,汽車創新聯盟(Alliance for auto Innovation)近日向美國政府發出求援信號,敦促拜登政府向汽車行業提供幫助。該聯盟在對政府審查的書面答復中表示,美國商務部應在一項擴大美國半導體生產的提案中撥出一部分資金用來支持汽車行業,緩解目前芯片短缺所導致的的汽車供應鏈風險。
有汽車廠商表示,目前車芯片供需失衡對行業構成的是短期壓力,預計對第二季度的挑戰比較大、第三季度會有所緩解,也有人預計汽車芯片短缺或將持續到2022年。但無論如何,經歷這次“缺芯”危機后,汽車廠商們都應該重新審視芯片供應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