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正式商用和物聯網市場的發展,2G/3G網絡“功成身退”。2020年5月,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中指出:“推動2G/3G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不再使用2G/3G網絡,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向NB-IoT/4G(含Cat.1)/5G網絡遷移,建立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
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運營商也根據自身對通信網絡的需求給出了各自的時間表,2G/3G清頻退網向4G/5G網絡遷移成為行業趨勢。目前,蜂窩網絡連接技術正處于新老交替的窗口期,未來2G/3G退網之后,幾種蜂窩網絡連接技術將在物聯網各個場景中各司其職。以NB-IoT滿足大部分低速率場景需求,以LTE-Cat.1滿足中等速率物聯需求和話音需求,以5G技術滿足更高速率、低時延聯網需求。
從產業發展現狀來看,Cat.1/ Cat.1bis(在Cat.1基礎上的單天線規范)憑借超高部署性價比(數據速率、終端成本與網絡改造代價的較佳折衷)成為萬物互聯時代中低速率應用場景的最佳選擇,除可以用在追蹤器、共享產品、OBD、支付、遠程抄表等GSM場景,還可以滿足公網對講、玩具機器人、廣告屏升級等應用場景。在市場需求、技術趨勢和政策引導等多重因素推動下,Cat.1/1bis站上物聯網的新風口。
2020年6月,由聯通物聯網公司、中國聯通物聯網研究院、紫光展銳共同聯合產業鏈12家合作伙伴編寫的行業首個Cat.1/1bis白皮書——《聯通物聯網Cat.1白皮書V1.0》正式發布。《白皮書》里提到,Cat.1網絡非常適用于目前的中國國情,運營商在LTE網絡上都做了巨大投入,LTE網絡非常完善,全國人口覆蓋率超 98%,基本實現了全國連續覆蓋。
但Cat.1/1bis的進一步爆發還需要來自應用側的拉力。為了滿足終端用戶的需求,Cat.1/1bis終端需要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小的體積,這離不開芯片、模組、終端等產業鏈各環節的共同努力。作為物聯網的核心部分,芯片處于產業鏈最上游,是物聯網時代必爭的戰略制高點,增長空間可期。風口當前,國產芯片力量悄然崛起,紫光展銳作為物聯網行業領先者,深入其中。
展銳引領Cat.1bis市場
早在2019年,紫光展銳就發布了全球首顆LTE Cat.1 bis物聯網專用芯片平臺春藤8910DM,該芯片采用28nm工藝,支持LTE Cat.1bis和GSM雙模,上行速率達5Mbps,下行速率達10Mbps,并擁有高集成度,同時集成了藍牙通訊和Wi-Fi室內定位,可實現更穩定的連接,支持VoLTE,同時通過系統優化設計,使得春藤8910DM可實現顯著的低功耗優勢。
春藤8910DM的推出解決了用戶在物聯網連接中通信、運算、存儲、定位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痛點,引領了行業標準制定和行業生態構建,填補了低功耗窄帶物聯網與傳統寬帶物聯網之間的蜂窩通信芯片方案空白。
另一方面,春藤8910DM契合運營商伙伴中速率物聯網遷移的近期(語音類、高移動性類遷移至Cat.1bis)與中遠期規劃(Cat.1bis功耗增強),結合物聯部署可能高達5~10年的長周期特征,春藤8910DM協議版本支持到R14并預留充分的特性擴展空間(包含但不限于PSM/eDRX/CE/SC-PTM/VoLTEenh……),將主動權交給運營商伙伴按需部署所需特性,實現網絡服務增值與差異化。
自發布以來已憑借先進的技術規格與領先的技術成熟度迅速成為中速物聯芯片的標桿。截止目前,已有數十款搭載展銳8910DM芯片的Cat.1bis模組上市并在多領域、多場景落地,廣泛應用于共享經濟、金融支付、公網對講、能源、工業控制等行業場景,實現在包括哈啰兩輪車、共享充電柜、智能POS、車載T-box等千行百業的規模應用,實現千萬級出貨。在Cat.1物聯網芯片領域的市占率70%,全國第一。
綜合來看,春藤8910DM推動Cat.1/1bis產業的快速規模化發展,也再一次印證了展銳在Cat.1/1bis領域的全面領先優勢。
解讀展銳領先背后的努力
取得這樣的成績背后,展銳和產業生態伙伴們做了哪些準備和努力?
2017-2018:由消費物聯而起——從Cat.1到Cat.1bis
把時間退回到2015年4月,彼時,第一代智能手表產品正式發售,拉開可穿戴品類大幕。由于可穿戴設備因追求極致尺寸有著強烈的小型化設計需求,而傳統4G蜂窩終端的2Rx(雙接收天線)天線擺放異常艱難,即使強行放入,分集接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當時官方具備1Rx(單接收天線)接收規格的終端能力等級僅限Cat.0/Cat.M1/Cat.NB1,其最高1Mbps的極限吞吐不足以滿足可穿戴場景的用戶體驗。業界亟需制定適用于可穿戴品類的單天線終端能力新等級。
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3GPP RAN#73~#75標準全會就該單天線終端能力新等級做了討論與定義,最終在2017年3月9日3GPP Release 13 LTE Cat.1bis核心部分正式凍結,其將初代LTE Cat.1作為技術錨點,會同后續配套的標準性能部分和測試部分,通過極低的標準修訂成本,定義出了符合中速人聯/物聯應用場景且具備完善后向兼容能力的終端能力等級——Cat.1bis。
在可穿戴產品的驅動下,Cat.1bis終端能力新等級既能滿足中速人聯/物聯品類的數據吞吐量需求,又能提供相比傳統LTE更優的成本與更小的尺寸,還能在現有4G接入網幾乎零改造前提下實現快速部署。
然而,在蜂窩版可穿戴設備全面興起的2017年到2019年間,Cat.1bis技術設想并沒有產生實質產業效益,可謂誕生即沉寂。一方面原因在于Cat.1bis技術的3GPP標準化進程嚴重滯后于市場需求。爆發的市場需求沒有耐心等待按部就班的標準化進程,轉而選擇非標特殊通道;另一方面,R13 Cat.1bis缺乏能夠充分承載其技術設想的終端芯片平臺。截止到2019年11月,業界仍沒有嚴格承載此技術設想的終端芯片平臺,即Cat.1bis低成本技術優勢沒有獲得充分支撐。
可以看到,R13 Cat.1bis技術生態在上游終端芯片平臺、認證體系、全球重點市場合規與政策導向、運營商市場策略、下游終端廠商認知度、技術差異化等方面全方位缺失,使得Cat.1bis缺席了原本屬于它的可穿戴/中速物聯廣闊舞臺。
2019-2020:因萬物互聯而興——全球首款Cat.1bis芯片引領行業標準和生態
早在2017年3GPP Cat.1bis標準討論如火如荼之際,紫光展銳Cat.1bis終端芯片平臺就已經在規劃和設計中。2018年,展銳Cat.1bis芯片樣片就已經開始針對戰略客戶進行推廣、合作與開發。后續經過一系列的標準制定和芯片測試等動作推動,2019年11月16日,在第7屆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紫光展銳重磅發布新一代物聯網芯片平臺——春藤8910DM,這是全球首顆LTE Cat.1bis物聯網芯片平臺。
2020年,經過展銳與信通院、運營商、儀表設備商、基站設備商、模組廠商、終端廠商以及行業伙伴等生態伙伴的通力協作與不懈努力,2017年誕生即沉寂的Cat.1bis技術終于在2020年撥云見日:不僅被物聯網產業生態廣泛認可,更是憑借其先進技術規格和領先技術成熟度,乘著物聯網“2/3G轉4G”的春風成為中速物聯技術的標桿,數十款款搭載春藤8910DM芯片的Cat.1bis模組陸續上市,并在共享兩輪出行、智能POS、公網對講、云喇叭、車載T-box等多領域、多場景規模落地。
短短一兩年內,Cat.1bis從一個紙上的技術標準迅速成長為現實世界中構建萬物互聯的規模商用技術,并形成基于Cat.1bis的規模市場和產業生態。展銳作為主芯片廠商,是這個產業生態中當之無愧的生態承載者。
展銳持續創新,賦能萬物智聯
2021-未來:向萬物智聯演進——展銳持續引領Cat.1bis技術標準演進和生態構建
進入2021年,當業界紛紛表示Cat.1bis還將持續火熱的時候,展銳在創新引領的路上并未止步。不局限于Cat.1bis原始技術的構想,展銳創造性的將R12 PSM、R13 eDRX、R13 coverage enhancement等進階特性與Cat.1bis技術充分融合,實現Cat.1bis技術生態在上游終端芯片平臺、認證體系、全球重點市場合規與政策導向、運營商發展戰略、下游終端廠商認知度、技術差異化的全面拉通,更好的賦能Cat.1bis中速物聯品類實現既要低功耗、又要低成本、還要廣覆蓋、更要數據速率的理想用戶體驗。
近日,展銳在舉行的創見未來大會上公布了一系列Cat.1bis新技術特性:為更好滿足當前物聯網應用部署中的關鍵需求而進行的技術升級、為進一步拓寬應用場景而做的場景專屬優化等,包括eDRX/PSM特性、覆蓋增強特性、BT特性、專業對講、升級增強、海外特性等。
隨著2021新一代Cat.1bis技術特性的發布和推廣,展銳Cat.1bis芯片不只擁有物聯網基礎通訊能力,還在基礎物聯網功能上增加附加值,大大拓寬Cat.1bis技術的應用前景,實現從“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聯”,持續引領Cat.1bis技術標準演進;同時能更好賦能全球的物聯網市場,持續構建更廣泛的數字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