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每一次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必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變革。如今,人類社會正加速向數字經濟過渡,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數字科技也突飛猛進、蓬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彰顯出我國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信心與決心。
堅實邁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的第一步,網信事業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須有新作為。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莊榮文撰文指出,努力開創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良好網絡輿論環境、有力信息化支撐和可靠網絡安全保障。
信息技術成為創新高地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
如何將基礎性技術成果轉化為網信領域的創新型應用,從而升級改造傳統業態,一直是數字化發展中的難點所在。新華社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推出的 5G 沉浸式跨屏訪談系列報道,探索出網絡媒體技術轉化運用的一條新路。
“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效果嗎,太牛了”“太震撼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幾人!想有誰就有誰,贊”……訪談節目的評論區,網友觀看后興致盎然。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持人高熹全程參與了節目的前期策劃與現場錄制。在這檔 5G 沉浸式跨屏訪談的視頻畫面中,身處北京演播室的他,在一句話的時間里,“跨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天津的實驗室,身后是精密的科學儀器,手邊是一罐罐中草藥標本瓶。
張伯禮站在他身邊,對實驗室里的中草藥做著詳細的講解,訪談中一問一答,針對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形勢作了研判。
這場異地時空融合的同畫面采訪,是依托 5G、AI、MR 等技術實現的。在新華社新建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里,近乎無縫垂直拼接的五面智能 LED 屏幕組成演播室的墻壁和地板,屏幕的總面積近400 平方米,清晰度達到 4K 以上。
數字科技的仿真度與創造性拓展著媒體融合場景的想象力。有別于傳統的新聞播報間,節目組派出前方記者在代表委員工作地,通過5G 設備采集環境的實時信號,運用 CAVE 演播室技術等比例還原仿真場景,讓主持人即便身處北京的演播室,也能夠“親臨”代表委員實地工作和調研場景,讓兩個真實空間實現虛擬交錯,觀眾可以沉浸式地觀看代表委員講述他們的履職故事。
“做這種訪談有一定難度,雖然我們能通過屏幕看到對方,但周圍沒有嘉賓的真實氣息,雙方在開場階段都不太適應,我們要幫助他們消除緊張感,通過語言的感染力拉近與嘉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我在項目的研發階段就參與進來,對演播室的技術設備十分了解,由于現場是實時 5G 信號,在出現突發情況時,能夠做到第一時間處理。如果主持人完全不懂技術,流程就會變得非常慢,影響錄制效果。”高熹在接受傳播君采訪時說。
早在 2019 年,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的團隊就有了這個項目的初步構思,在和技術團隊不斷磨合后,孵化出今年兩會訪談這一成果。
3月1日,首篇訪談在新華社客戶端一上線就“炸開了鍋”,全網綜合傳播量超過 3 億。“用新的技術形式賦能宏大主題,講述代表委員履職故事,我覺得這就是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重要表現。”項目監制宋君毅說。
如何加速技術應用落地,并轉化為網信事業發展的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是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林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既懂技術又懂知識產權、還懂管理和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對從事科研成果轉化專業人員的“活血”激勵機制也存在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唐山供電公司員工李征建議,建立實質性產學研用聯盟和科技項目發布平臺,推廣“揭榜掛帥”模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應用效率,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數字經濟成為新經濟引擎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制高點,堅定不移推進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是面向未來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帶著“數字”上會,為建設“數字中國”建言獻策,開展熱烈討論,數字經濟發展正迎來全新機遇,人民群眾也將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加快數字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設篇章,全文提及“數據”53 次、“數字化”25 次,提出七大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及十大數字化應用場景。同時,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指標:到 2025 年提至 10%。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數字化建設目標,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指出 2021 年要基本實現“跨省通辦”,健全數字規則。
—— 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其中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是三大抓手。
“建議組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聯盟,全面統籌制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深化不同區域不同領域數字經濟合作。”全國政協委員、飛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盧紹杰提交了關于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的提案。
在盧紹杰看來,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在核心技術、融合質量和數字治理等方面仍面臨約束,建議建立合作創新的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打破目前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發展規劃和政策,避免重復建設,形成分工與協同的數字經濟創新體系。
“數字經濟治理是全球性的挑戰。面對壟斷與競爭、數據與隱私、創新與發展、發展與共享等重大問題,需要堅持系統的觀念,既不能放任負面效應無序泛濫,也不能將‘嬰兒和洗澡水一同倒掉’。”在廣東代表團小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聚焦數字經濟治理進行發言。他認為,在此過程中,發展與安全要并重,這是數字經濟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指標。
各省區的數字經濟發展目標也進一步細化。例如,浙江提出到2025 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 GDP比重達到 60% 左右;四川提出到2022 年,數字經濟規模超 2 萬億元,占 GDP 比重達到 40%;北京提出到 2022 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 GDP 比重達到 55%。
2020年“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專門設置了發展理念區和主題展區,通道里的“未來已來,將至已至”宣示著互聯網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無限想象。圖/傳播君 潘樹瓊 攝—— 數字社會治理。在大數據、云計算、AI 等技術的推動下,數字化轉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四五”規劃綱要描繪了一幅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要求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手機掃碼進商鋪、紅外熱成像實時測體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成功應用產生了“健康碼”“行程碼”等科技產品,讓基層疫情防控更精準、更高效、更智能,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經驗、新思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提升社會治理效率具有重大價值,但同時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同樣需要包容式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秦榮生認為,社會治理的參與者應該借助一切皆可數據化的思維方式和技術優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化的優勢,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做到更加精準的洞察和預測,充分利用數據推進社會治理決策的科學化,實現社會治理的精準化,提高公共服務的高效能,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能力。
—— 建設數字政府。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是“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為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提出的三大發力點,目標在于“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胡衛提出,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化與提升政府服務和治理能力緊密相關。當前,我國數字政府正進入深化探索、穩步推進的快速發展時期,但實踐中輕用戶體驗、輕協同配合、輕互聯互通等問題依然存在。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在強化大數據意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打造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平臺,通過建立“互聯網 + 網格化”基礎數據管理平臺開辟民意征集反映渠道,有效收集和疏導民意。同時,將居民需求放在優先考慮的主體地位,使政府依據大數據制定的政策能緊跟居民需求。
在這方面,已有部分城市探索出數字政府建設的經驗。深圳聚焦“優政、興業、惠民”,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市民三位一體的“數字深圳”,推出“秒批”“秒報”改革等智能辦事新模式,以政府的辛苦指數、數據的效率指數,提升市民和企業的幸福指數;構建一體化智慧決策指揮中樞,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建立健全市民數字身份認證體系,不斷完善拓展數字市民應用場景,努力實現讓市民“一碼走遍全城”。
數據資源成為新生產要素
數據流通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等問題。當下,唯有打破數據共享的壁壘,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方能真正打開數字經濟的無窮想象力。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統籌數據開發利用、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建立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培育規范的數據交易平臺和市場主體,發展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
2021年3月31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會同北京市金融局、北京市商務局、北京市委網信辦等部門,組織北京金控集團牽頭發起成立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同日,北京金控集團聯合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等 48 家單位發起成立北京國際數據交易聯盟。北京市大數據中心等單位還共同編制了《北京國際數據交易服務指南》。
“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取決于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資料的充分供給和有序流動。當前,北京正在構建多層級、安全、負責任的數據交易體系。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將以培育數據交易市場、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為核心,打造立足京津冀、輻射帶動全國、面向全球提供服務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北京市副市長殷勇說。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相繼建設了大數據交易中心或交易所,但此前數據交易規模尚小,數據資源的流通尚未形成氣候。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是國內首家基于“數據可用不可見,用途可控可計量”新型交易范式的數據交易所,有望解決“數據確權難、數據容易被濫用”等數據流通痛點。
“通俗來說,數據交易所不再像菜市場一樣,直接賣西紅柿、雞蛋,而是變成餐廳,賣現成的西紅柿炒雞蛋給用戶。這樣就避免了別人買雞蛋回家沒有炒菜,而是孵出小雞賣給別人等‘數據濫用’行為。”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技術支持方、創始股東之一華控清交董事長兼 CEO 張旭東解釋道。
如何從原始數據的“菜市場”升級成為數據加工的“餐廳”?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依托北京在隱私計算、區塊鏈等領域的技術先發優勢,將數據要素解構為可見的“具體信息”和可用的“計算價值”,對其中“計算價值”進行確權、存證、交易,實現數據流通的“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為數據供需雙方提供可信的數據融合計算環境。
“建設數據要素市場,涉及國家對于數據資源的利用,第一是數據確權,即誰擁有數據的所有權,能否對數據進行修改和買賣;第二是數據進入市場之后得到的收益如何分配;第三是數據價值評估問題;第四是數據脫敏問題。只有把這些層面界定清楚,數據信息才能真正進入市場。我建議,首先讓一些具有公益性質的數據流通起來,解決百姓的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丁邡在接受傳播君采訪時,就保障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做出分析。
丁邡還提到,沒有安全就沒有發展,在這方面應該堅持底線思維,網信部門在保障網絡安全方面大有可為。進入“十四五”階段,網絡安全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數據安全。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此有重點布局,提出“加快推進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基礎性立法,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提升網絡安全威脅發現、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攻擊溯源能力”。
“要充分調動政府、企業、服務機構等主體的積極性,各方共同參與,研究海內外可能帶來的數據風險與隱患,推動政企之間的安全信息和數據共享(開放)和利用,建立政府安全監管、海內外市場安全服務、企業主體安全的協同聯動機制。”全國政協委員、臺盟深圳市委會主委林娜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表示,人工智能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企業自身也面臨“數字化轉型”問題,如何實現消費者數據依法收集和應用,確保數據要素安全、可信、可控,是很重要的課題。
可以預見,“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科技與實體產業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技術,更多應用場景也將被開發,數字科技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由此催生的一系列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將讓人民享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