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讓普惠型智能社會與我們漸行漸近。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始于 1956 年的達特茅斯會議,受限于算法和算力的不成熟,未能實現大規模的應用和推廣。但是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必然。
2021年,被認為是AI的“普及之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1565億美元,增長率是12%,我國的產業規模大概是3100億元,同比增長15%。其實早在2015年,《中國制造2025》的頒布已使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提出更是使人工智能占據了國家戰略的制高點。從智能家居到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在新科技的驅動、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人工智能正在以未曾有過的速度和廣度釋放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經濟發展。
2021年5月20日至5月23日,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舉辦,電子技術應用記者帶你走進大會現場,近距離感受智能科技的躍動。
智慧【浪潮】+ 濟南,讓城市有溫度、會呼吸
在浪潮展區,工作人員為記者著重介紹了公司“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
“智慧城市建設轟轟烈烈,但是我認為真正有效果、能為城市治理發揮作用的實在不多。”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陳東風在浪潮2019云數智中國行技術與應用峰會上曾表示。
那么浪潮的智慧城市,到底“能打”在哪里?
濟南,是浪潮集團的總部所在地,更是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桿城市。作為國家第一批“智慧城市”的試點地,濟南 “智慧泉城”的建設目標提出已有十余年之久。但是在技術的更新迭代與城市的不斷發展中,傳統智慧城市建設的弊端被不斷地暴露,例如體制機制創新滯后、項目建設缺乏實效、數據資源孤立分散等。
改變始于2017。
2017年,濟南攜手浪潮勾畫系統規劃、打破數據壁壘,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新型智慧城市概念應運而生。2020年,以濟南新型智慧城市前期建設成果為基礎,進一步統籌完善了“343”的新型智慧城市總體架構,加快提升“三位一體”的城市大腦基礎支撐體系、完善“四大領域”智慧應用賦能體系、圍繞“三大目標”深化提升智慧應用拓展體系。其中,第一個“3”是完善提升“云管端三位一體”的城市大腦基礎支撐體系;構建“一云一網一屏”的智慧城市有機生命體,城市大腦、神經系統和智慧應用高效協同安全運轉;“4”是完善提升城市生活“一屏感知”、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和產業發展“一網通覽”四大智慧應用賦能體系;最后一個“3”是圍繞“優政、惠民、興業”三大目標,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作用,持續拓展智慧應用專題建設,全面提升業務數據化、數據智慧化、智慧普惠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率先打造數字先鋒城市。
提及2020,不得不談“新基建”。“新基建”是短期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長期調結構的重要方向;智慧城市是“新基建”首要服務對象,也是最大服務對象,是新基建的最大場景。在新基建的持續加碼下,濟南市繼續攜手浪潮,夯實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超前部署5G網絡,全方位推進5G融合應用,2020年新建5G基站設施1.1萬處,累計建設5G基站設施1.7萬處,實現主城區5G網絡連續覆蓋,重點應用場景深度覆蓋;依托城市大數據平臺,加大數據匯聚共享力度;強化信息化系統整合,提升城市大腦……
“做智慧城市的企業很多,不同于其它,從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到最上層的城市大腦,浪潮都是自己在搭建。”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
智慧城市讓城市更具活力。從“中國樣板”上升為“世界樣本”,“善感知、會呼吸、有溫度”的智慧泉城在與浪潮并肩前進的征程上,因為有“腦”而變得不一樣。
智能【訊飛】+ 天津,讓法庭更高效、更聰明
隨著人工智能的踏步而來,更高效、更便捷、更透明的司法服務成為時代的呼聲。實現審判執行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科大訊飛做了哪些呢?
在此次大會上,訊飛“人民法院智能語音云平臺”首次公開亮相,該平臺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規劃、統籌管理,科大訊飛承建。
“人民法院智能語音云平臺”涵蓋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機器翻譯、自然語音處理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服務。在現場,工作人員主要為記者介紹了語音識別服務:“傳統的法庭庭審,書記員需要手動敲打每一個字,進行庭審記錄。而訊飛語音識別的這個服務可以快速、高效地將語音轉化為文字,書記員只需要對這些文字內容進行核對與簡單的修改,這就大大縮短了庭審時間,提高了庭審效率。”當記者問及語音識別的準確率時,工作人員表示:“標準普通話的話,語音識別正確率能達到98%。不過就以天津為例,由于郊縣區域的口音比較重,語音云平臺還需要繼續優化升級。”
據悉,自2018年正式上線以來,庭審語音識別系統在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數據顯示,目前庭審語音識別系統已實現天津市所有法院全覆蓋,其中近50%法院完成院內法庭全覆蓋,全市累計部署庭審客戶端238套。以去年為例,智能語音技術共輔助天津法院開庭5.26萬場,單法庭系統使用次數位列全國前三。
“訊飛是做智能語音起家的,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有長期的研究積累。而且訊飛中文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等多項技術都非常成熟,擁有國際領先的成果。技術核心研究和產業化方面的突出成績也為我們帶來了高評價、好口碑,以及社會的認可。”當被問及訊飛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時,工作人員如是說到。
“作為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高科技企業,科大訊飛一直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助力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 科大訊飛司法業務群副總裁雍文淵表示。
在未來,訊飛將在“人工智能+法院”領域繼續探索,不僅繼續深挖智能語音技術,拓展知識推理服務的業務應用,同時會結合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建立面向立案、審理、裁判、執行等法院業務的知識圖譜,構建面向各類用戶的人工智能感知交互體系和以知識為中心的人工智能輔助決策體系,推動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提升司法公信力,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
智造【曙光】+ 天津,打造計算科技創新高地
在數字經濟和萬物互聯的時代,海量數據的計算與處理需要不斷擴大數據中心的基礎建設規模,直接導致中國數據中心能耗總量直線增長。對于新建的數據中心而言,重大資金投入不僅局限于建筑本身,更多的是保證電力供應的設備成本以及機房制冷成本。因此降低冷卻耗能,并推進數據中心低碳運轉是突破產業發展瓶頸,踐行“碳中和”理念的關鍵一環。
作為液冷數據中心的市場領導者,曙光一直致力于讓數據中心告別“高能耗,低效率”現狀。截至目前,曙光擁有液冷核心專利近50項,部署的液冷服務器已達數萬臺,獲得建行、工行等眾多金融行業用戶認可。
天津是曙光數字化智能制造技術的策源地,雙方存在深厚的淵源。早在2006年,曙光就開建了10萬臺整機產能的曙光天津產業基地一期。2016年,曙光又在這里啟動智能制造研究,率先探索綠色計算與智能制造的融合發展之路。兩年后,曙光建成了旗下首個計算設備智能工廠,并被工信部評為智能制造新模式。
據介紹,曙光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從產品設計開發、原材料選用、生產工藝驗證、包裝優化到回收利用全面貫徹綠色制造理念,嚴格踐行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三重標準,是計算產業綠色發展的典范,不良品率、運營成本較上一代生產線分別下降了20%、17%。
中科曙光總裁歷軍在此次大會高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透露,基于曙光的綠色數據中心技術與智能制造基地,公司將在智能制造、產業生態與技術研發三個方面全面支持天津計算產業實現集群發展、創新發展,將天津打造成計算科技創新高地,引領中國計算產業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