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網6月1日訊 日前,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天津大學災難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研發了可穿戴生理信號監測和急救系統,通過使用光學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參賽選手的體溫、脈搏、呼吸等生理信號,在科學技術層面解決了特殊環境下急救設備和急救手段缺乏的問題。目前,該系統已通過原理性驗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體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一些極限運動也逐漸成為流行的大眾健身運動方式。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為人們敲響了警鐘,特別是近期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越野賽出現的悲劇,引發全社會對體育項目活動安全的關注。
研究人員介紹,其研發的生理信號監測和急救系統,其檢測的生理信號與手機或者衛星相連,可直接傳輸到大賽組委會體征監測中心,由專業醫護人員實時監測掌握選手的心跳、體溫等生命體征,以便及時了解選手的身體狀況。
據了解,該可穿戴系統由于光學傳感器體積小、重量輕,不但可以設計成衣物配飾,也可以設計成護腕等輕便裝置,減少對選手運動狀態的影響。由于光學傳感器的核心元件是光纖,光纖器件具有抗酸、抗外界電磁干擾等優點,能夠有效避免汗液對傳感器性能的影響,尤其適用于較長時間的運動項目。相較于傳統的運動手環,這種設備監測精度高、重量輕、功能全,且更適合極端環境。
同時,可穿戴系統上集成有定位系統和自動搜索功能。其中自動搜索功能基于無線傳感器自組網技術,可在一定范圍內自動和中控系統組網,用于信號傳輸。在手機信號缺失的山地環境,當配有搜救系統的救援人員手持移動中控系統,能夠方便查詢選手的位置信號,以便快速到達被救援人員身邊。
而一旦參賽選手的體溫和心率產生劇烈變化,遠程監測人員一旦觀察到選手的體溫、心率、呼吸等信號達到危險臨界值,會第一時間給出停賽指令,并指導選手進行有效自救。與此同時,及時派出專業救援人員攜帶救援設備,根據選手的位置信號實施定向救援,在救援的黃金時間內到達選手身邊,挽救選手的生命。運用此套系統可以有效避免突發安全事故、維護生命安全,確保參賽者第一時間實施自救和獲得救援。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老人健康狀況關注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生理監測設備被研制并應用。但現有的生理監測設備存在著監測參數少、價格昂貴、實時性差、便攜性差等實際問題。可穿戴技術是一種具有信號檢測和處理、信號特征提取及數據傳輸等功能的用于人體狀態非介入式監測的新技術。它將生命信息檢測技術與人們日常穿戴的衣物相融合,可以在自然狀態下實現基本生命信息的獲取[1-2]。可穿戴技術具有低生理負荷、低心理負荷、可移動操作、使用簡便、支持長時間連續工作和無線數據傳輸等特點,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生理信息監測、醫療救護和康復治療等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領域。因此,利用可穿戴技術可建立一個穿戴式的生理監測系統,實現病人心電、呼吸、血壓、體溫等生理參數的連續、長時間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