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模式復用的量子中繼基本鏈路,如同“鵲橋”,可將量子世界里天各一方的“牛郎織女”間的通信速率提升四倍。
近年來,國際科學界夢想著構建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網,但一大技術難題是量子極易衰減,在光纖中的傳輸距離只有百公里量級。為此,科學家們提出量子中繼的思想,即將遠距離傳輸劃分為多個短距離,中間用量子中繼連接,解決信號衰減問題。
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儲器實現量子中繼的原理示意圖
量子存儲器是量子中繼的核心器件。“之前大家用的是發射型量子存儲器,要么一次只能傳輸1個量子,效率低;要么一次傳輸多個量子,但精確率低。”李傳鋒教授說。
據李傳鋒教授介紹,他們團隊一直致力于研究吸收型量子存儲器,經過3年多努力,近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使用吸收型量子存儲器,演示了多模式復用的量子中繼基本鏈路。
這種量子存儲器可以一次捕獲并存儲4對糾纏量子,等于獲得了四倍加速的糾纏分發速率,并且經實驗驗證,兩個節點之間的糾纏保真度超過80%。
周宗權副教授將兩個分離的量子節點比喻為“牛郎”和“織女”。“實驗中,‘牛郎’和‘織女’借助量子中繼這個‘鵲橋’,可以在沒見面的情況下成功建立糾纏,順利實現了通信。”他說。
6月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審稿人給予高度評價:“這個工作是對量子中繼器基本鏈路的一個非常直接和清晰的演示……這是一項重要成就,將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據新華社報道,李傳鋒教授說:“下一步,研究組將繼續提高量子存儲器的各項指標,并采用確定性糾纏光源,從而大幅提高糾纏分發的速率,努力實現超越光纖直接傳輸的實用化量子。”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