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操作系統 (HarmonyOS),并且發布了系列預載鴻蒙的一系列產品,且公布了上百款能夠升級鴻蒙的設備。
說真的,自從2019年8月份發布后,鴻蒙系統就一直惹來了巨大的爭議,比如說它是PPT的,說是“哄蒙”的,說它是安卓套殼的……如今華為終于證明了自己。
而隨著鴻蒙發布之后,又一個新的問題來了,那就是在安卓的強勢之下,能夠成功么?畢竟當年阿里、微軟、三星都有推出系統,都失敗了。它們的系統,似乎也不遜色啊。
事實上,大家都清楚,鴻蒙要成功,關鍵還是在于生態的自向循環建立,即有很多的用戶,然后有眾多的APP,然后再吸引更多的用戶,再引來更多的開發者開發出更多的APP,然后生態就成了。
在前期,這樣的正循環肯定難,所以華為是兼容了安卓的生態,即在鴻蒙體系里面,有兩套生態,一套是安卓的,一套是鴻蒙原生的。華為希望在兼容安卓生態的同時,逐步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生態。
但與此同時,華為鴻蒙又與這安卓有點不一樣,用華為的話來說,安卓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下載不同的App,即組裝不同的軟件。而鴻蒙的目的就是,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組裝不同的硬件,調用不同設備的能力。
這相當于鴻蒙重構了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和通信,也就是設備流轉,并實現各設備之間的協同管理,一定程度上而言,鴻蒙的生態不僅僅是軟件生態,更是硬件生態。
哪怕APP本身不太多,軟件生態不是特別優秀,但只要足夠多的lOT設備加入進來,一樣可以實現一個基于鴻蒙的硬件生態。
所以很多人認為,鴻蒙的主戰場不在手機,而在物聯網,畢竟互聯網領域目前沒有大的、處于壟斷優勢的操作系統,而這也正是華為的機會。
而從華為發布會來看,華為現場更多的也是在宣傳物聯網生態,而不是講手機,意味著華為也是這么想的,
除此之外,物聯網廠商們與華為也沒有競爭關系,能夠更容易的接納華為鴻蒙,而不像是小米、OV們,與華為有競爭關系,又已經有了現成的安卓,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掌握了主動權,很難接納鴻蒙。
但最終,不管是軟件生態,還是硬件生態,對于華為而言,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在華為的鴻蒙體系,或者說萬物互聯體系中,“1+8+N”是其業務結構。
而1代表的是手機,也是基礎,所有的萬物都要通過手機來互聯,現在華為手機下滑,甚至都有失去的風險,而如果當華為失去了手機這個“1”,后面的萬物互聯怎么實現?鴻蒙又該如何自處?這可能是華為接下來要真正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1,N再多,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