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開通電路迅速);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多址特點);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于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多址聯接)。
衛星通信: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從而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人造地球衛星根據對無線電信號放大的有無、轉發功能,有有源人造地球衛星和無源人造地球衛星之分。由于無源人造地球衛星反射下來的信號太弱無實用價值,于是人們致力于研究具有放大、變頻轉發功能的有源人造地球衛星——通信衛星來實現衛星通信。其中繞地球赤道運行的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等的同步衛星具有優越性能,利用同步衛星的通信已成為主要的衛星通信方式。不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低軌衛星多在衛星移動通信中應用。
衛星通信以其覆蓋廣、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質量優、經濟效益高等優點, 1972年在我國首次應用,并迅速發展,與光纖通信、數字微波通信一起,成為我國當代遠距離通信的支柱。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衛星通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衛星通信是一種微波通信,利用衛星上的轉發器作為中繼站,轉發無線電波,實現地球上的兩個或多個衛星通信站之間的通信。衛星通信可實現遠距離的話音、數據、圖像、視頻傳輸等業務功能,是遠程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端、地面端、用戶端三部分組成。
在現代通信中,“全球個人移動通信”和“信息高速公路”通信需求迅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衛星通信事業的發展,同時衛星通信相關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衛星通信在我國電信事業中的應用。1我國衛星通信應用現狀 我國國內衛星通信主要用于廣播電視傳輸、公用網通信、專用網通信、廣播和移動通信等。
目前,盡管由于采用數字壓縮等技術,提高了衛星轉發器的帶寬利用率,但是在我國和亞太地區,衛星轉發器資源匾乏問題在短期內仍難以徹底解決,這是我國衛星通信的一個突出矛盾。
6月8日,臨港衛星通信企業上海清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公布中軌道全球衛星通信網絡方案“智慧天網”R2階段通信體制規范,為有意研制智慧天網應用終端的企業提供指引。14家產業單位與清申科技現場簽訂了《應用示范試驗合作框架協議》。
智慧天網創新工程副總師晏堅介紹,智慧天網廣泛采用軟件化設計思想,其通信體制被標識為Rx系列版本,可在軌升級,保持技術更新。本次發布的R2版本規定了技術驗證星入軌后的工作體制和接口規范,是研制智慧天網衛星應用終端必需的技術文件。“公開發布R2,打開了產業鏈下游企業參與智慧天網發展的閘門,有利于吸引應用產業鏈潛在伙伴,激發新的應用創新,是智慧天網產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步驟。”
簽約后,產業單位將根據發布的通信體制規范,研制滿足參試條件的樣機,參加智慧天網專項的示范應用試驗,推進智慧天網應用產業化。
據了解,“智慧天網創新工程”由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和宇航技術研究中心研發團隊牽頭,被列入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其以8顆衛星為一組,部署在約2萬公里高度的軌道上,通過衛星間的通信鏈路實現天基組網,24小時不間斷覆蓋全球,為包括南北極在內的全球用戶提供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衛星通信服務,為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高品質安全通信的解決方案。
清申科技總經理陳茂良告訴記者,一顆技術驗證星與一顆配試星將先從太原發射,升入地球中軌道。公司的合作伙伴正加緊推進機動車載衛通基站、動中通車載衛通基站、極地通信應用衛通基站,以及便攜站、機(船)載衛通基站等多類應用站型的研制,確保在技術驗證星入軌交付后即可開展各類應用示范。特別是根據衛星通信范圍覆蓋南北兩極的特點,為我國極地科考站提供與上海極地中心研究本部的直接通信服務。
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商業化運營,商業通信衛星也是航天領域唯一真正商業化的市場,長期占有衛星服務業收入90%以上的份額。然而隨著地面通信技術(4G、5G通信等)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靜止軌道通信市場規模卻越來越小。
近10年來,全球商業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采購量正在逐漸下滑。2009和2010年,全球商業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采購量均達到了30顆,當時工業界還樂觀估計此后每年會有20-25顆的采購量。然而在2015年行業市場出現了轉折,2015到2017年,全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分別賣出出了16顆、15顆、10顆,僅為2010年銷量的一半左右。
2018年,全球商業通信衛星市場頹勢依舊,全年僅簽訂了12顆商業通信衛星合同,其中包括中國自造的3顆、俄羅斯自造的2顆以及以色列自造的1顆,可以說,靜止通信衛星領域退化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
衛星通信技術近期發展的關鍵是高效的功率利用和帶寬調制、傳輸鏈路的自適應編碼調制、完善突發性業務接入技術、資源預留算法、星上處理、網絡融合和低成本移動終端,從而確保衛星網絡與地面蜂窩系統的無縫融合,提供穩定可靠的衛星寬帶通信服務,同時有效地利用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
衛星通信在未來信息通信系統中的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衛星通信的無縫覆蓋和大容量的優勢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其發展前景非常具有吸引力。
同時,衛星通信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例如,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正越來越緊缺、衛星干擾越來越頻繁、通信網絡融合中高效切換技術和頻譜分配策略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衛星寬帶通信中的帶寬管理和服務質量控制等。衛星通信網絡也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增強交互性、動態性、情景感知以及網絡融合效率等方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