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充電真的快,早上刷個牙、洗個臉的功夫,電就沖了一半了。”
隨著手機快充技術的發展,不少人都有上述體驗。在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中,快充技術被放到很高的優先級上,從早期的18W到前幾年的65W,現在市面上甚至出現了120W的快充,充電速度是越來越快了。
但充電速度的變快,也并非沒有煩惱。一部支持快充的手機,往往需要借助原裝充電套裝才能達到所宣傳的充電功率,手機既認頭又認線,如果不匹配,充電效率將大打折扣。如果出門在外也沒有攜帶原裝充電器,充電時間將大大延長。
5月底,為了解決各大手機品牌之間快充不能兼容的問題,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發布了《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旨在制定移動終端的融合快速充電標準,推動各個快充協議之間的兼容。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小米、OV國產四大頭部廠商也是這一《規范》的共同發起者,而且還得到了榮耀、瑞芯微、立輝科技等多家終端廠商和芯片廠商的支持。
而實際上早在2018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就聯合發布了《移動通信終端用快速充電技術要求和測試辦法》,規定了手機快充的安全性能、電器特性、可靠性等標準。
那為什么此前快充制式的統一會面臨重重困難呢?而此次《規范》的出臺又是出于何種原因所致?
手機快充為何成為品牌“自留地”?
在《規范》出臺前,國內的手機快充市場可用“諸侯混戰”來形容,各大手機廠商都在發展自家的快充技術,而快充技術也被手機廠商放在了較高的優先發展級上。
華為于2015年發布Mate 8時附帶的充電器支持18W快充,官方稱之為QuickCharge技術,這一充電功率在當時算得上是主流;2019年,Mate 9搭載的快充功率已經達到22.5W,這一次不同的是,除了官方的快充頭,升級版的快充還配合了一條5A的數據線,也是充電頭和數據線的雙升級;近一兩年,華為手機的快充功率已達40W,但僅從功率層面考量,在主流國產手機品牌中稱不上快。
OPPO和小米均可稱得上是發展手機快充技術的“先鋒派”,不同的是,OPPO更多地體現在發展時間上,而小米則在發展速度上更勝一籌。
2014年3月OPPO在當時發布的Find 7中率先運用了VOOC快充技術,推出了功率為20W的快充,可以說是國產最早自研快充技術的手機廠商;2019年9月推出了65W的快充,「充電五分鐘,開黑兩小時」成為OPPO快充技術新的代名詞;去年7月,充電功率已上升至125W,可以比肩最新的筆記本快充功率。
而與OPPO相比,小米沒有趕上最早一班車,但在發展快充技術上卻有一股后來居上的“狠勁”。6月初,小米發布了「200W有線」和「120W無線」快充技術,以電池容量4000毫安的小米11Pro為例,使用200W有線快充將手機充滿僅需用時8分鐘。實際上,小米的快充技術直到2018年前還都落后于友商,但從2018年小米9的27W到今年6月的200W,小米僅用了3年就后來居上,完成了技術上的大步跨躍。
(圖源:微信公眾號「小米手機」)
從現象回歸到本質,為什么各大手機廠商均在不遺余力發展并升級手機快充技術呢?
首先,在手機廠商自研快充技術之前,智能手機的充電技術大多數是由手機芯片供應商所主導的,諸如高通的QuickCharge、聯發科PumpExpress。若手機要實現快速充電,除了手機本身具備快充功能外,關鍵在于充電頭和數據線的設計,充電頭內部和數據線接口都含有SoC(系統級芯片),這類芯片也是由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公司所生產。
但從長期來看,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為了盡可能地涵蓋更多的手機廠商及其生產的手機型號,快充技術的參數設計必定是較為保守的,由于不同廠商手機配置、型號的差異,最終的表現是某些型號手機充電速度較快,另一些型號手機充電速度則較慢。因而為應對該問題,手機廠商自研快充技術成為一個解決之道。
其次,智能終端設備充電器也是一個不斷在增長的市場。數據顯示,預計到2022年全球有線充電器市場規模將達到114.31億美元;與此同時,快充充電器在充電器市場中的份額占比未來將不斷上升,預計到2022年占比將達到24%,快充的應用場景也將從智能手機擴展到更多的智能終端設備。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自然也想把這塊市場捏在自己手里,于是在快充技術上實行私有協議,私有協議能夠鞏固品牌壁壘,實現品牌的差異化。而給消費者帶來的最直觀體驗就是,充錢設備必須與智能設備歸屬于同一家品牌,才能發揮最大的充電功率,而第三方充電器往往只能提供兼容性的快充,或根本無法支持快充。
除此之外,圍繞私有快充協議開展商業授權也是一筆不小的經濟回報。具體而言,第三方配件廠商若想要生產某一手機廠商數據線,則需要先繳納專利授權費。當用戶數量足夠龐大,這也是一筆長久的收入來源。例如,OPPO在2019年就開放了其VOOC快充生態,并將其技術授權給了品勝、安克、倍思等配件廠商。
那么,此次在手機快充制式上的統一,會破壞手機廠商們的“生意經”嗎?而國內的幾大頭部手機廠商又為何牽頭統一快充標準呢?
“群雄混戰”時代為何迎來終結?
2014年可以看作是國內手機廠商實行快充私有協議的起點,而在彼時,恰好又是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速增長的時期,快充私有協議可看做是手機廠商在巨大增量時期的“圈地運動”,并建立“圍欄”以培養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而7年之后,快充技術標準的統一帶來的顯著變化,「智能相對論」認為這將對兩方主體而言是利好因素。一類是普通的消費者,無論今后是用的小米、華為,還是OPPO、vivo,只需攜帶一個充電器即可,無需重復購買不同品牌的充電器,用戶的消費和日常使用體驗將得以提升。
另一類是對于設計充電IC的廠家來說,由于充電標準不統一,導致產業鏈上下游廠商研發通用快充電源芯片和配件的風險和成本相對高昂。而在統一后充電器的設計將變得更為簡單,無需再考慮兼容下游不同手機廠商的私有協議,同時充電器的生產時間也將有所縮減,更為重要的是將極大程度減少成本的投入。
而將視線聚焦到手機廠商,如前所述,快充技術標準對其利益或許是一定程度上的損害,而為什么華為、小米、OV國產四大頭部廠商又會成為《規定》的發起者呢?「智能相對論」認為,這既是有意為之,又可稱得上是無奈之舉。
在此項《規定》出臺之前,業界對于統一快充協議就已經有所行動。2017年初,USB-IF標準化組織對于快充技術制定了一個統一標準,即PD(Power Delivery)協議。隨后,谷歌規定安卓7.0版本手機的快充必須要滿足PD協議,而PD協議的形成也更像是在吸收部分頭部廠商的經驗后共同研制的一套標準。
但是在國內,PD協議卻沒有被主流手機廠商們所重視。部分原因在于當時國內智能手機的競爭已經進入“內卷”階段,出于生態構建的考量并未嚴格遵守該協議。但未嚴格遵守并不代表不遵守,Google當時規定Type-C接口手機必須支持PD協議,國產手機的做法是把PD協議下的充電功率普遍控制在10W出頭。
但是4年后的形勢有變,曾經作為PD協議補充協議的PPS正在變成主流,PPS協議的最大好處在于,能夠將充電時的熱源轉移到充電器,很大程度上解決手機在接受快充時的發熱發燙問題,此外還能夠根據充電時間、溫度精細調節電壓。向市場優勝劣汰后的先進充電協議靠攏,或許也是實行私有協議手機廠商們的無奈之舉。
此外,從政策層面而言,歐盟早在幾年前便對境內銷售手機的快充制式進行了統一規定,「智能相對論」認為國內在未來也將朝著這一方向行進,這不光是出于方便統一監管的需要,也是踐行綠色環保的舉措。
為什么說又是主動為之呢?
「智能相對論」認為雖然智能手機的增量空間在縮小,但智能終端設備的總體產量和銷量在未來都將保持持續上漲態勢,而一個個體所使用的的智能終端設備不太可能是同一家品牌,例如,某人可能手機用的華為,平板用的是vivo,智能門鎖和智能廚衛用的是小米。也就是說智能終端設備數量和運用場景的擴展,對于快充的需求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智能手機,而打通此前構建的充電協議壁壘,也將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政治博弈的真理放在手機快充協議上也同樣使用。而作為手機廠商,如何不落后于行伍將是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