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專家表示明年國內能夠實現14nm芯片的量產。當時很多人沒有理解,說2019年4季度,中芯國際就已經量產了14nm,為何要到明年才量產,這是怎么回事呢?
事實上,所謂的明年實現14nm芯片的量產,是指在采用國產設備的情況下,實現14nm芯片的量產,也就是純國產,不依賴國外的設備,這與中芯2019年實現14nm芯片量產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知道,在芯片的制造過程中,半導體制造設備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譬如光刻工具就決定了晶圓廠可以生產的芯片先進程度,在芯片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幾十上百種設備。
而在半導體制造設備細分市場,美國依舊占據了全球主導地位,2019年美國半導體制造設備制造增加值占據了全球41%的市場份額,而中國大陸占比僅為1%。
中國大陸要實現14nm的芯片純國產,就必須在這些半導體設備上都實現國產,這個困難非常大。
當然,在這幾十上百種半導體設備中,有4種設備占比最高,分別是光刻、刻蝕、薄膜沉積和過程檢測,大約占所有設備成本的74%左右,其中光刻占比約為21%、薄膜沉積類約為22%、刻蝕為20%、過程檢測約為11%。
而中國大陸最牛的半導體設備廠商應該就是北方華創了,它應該是國內規模最大、設備覆蓋面最廣的半導體設備公司,在刻蝕設備、PVD/CVD設備、氧化/擴散設備、清洗設備等多個關鍵領域取得技術突破,打破了國外巨頭壟斷,并且相關產品進入、長江存儲、華虹宏力等多條主流晶圓產線。
同時從工藝節點來看,這些設備大部分都達到14nm級別,同時在刻蝕以及沉積領域的全球市占率在0.5%和1.1%,雖然不高,但也是國產最強者了。
考慮到現在我們正大大力發展芯片產業,國內也在技術、產業鏈上不斷創新,進而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積極的提升國產化率,所以可以預料到后續國產替代空間廣闊,相關廠商有望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而作為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的北方華創,應該能夠在中國芯崛起的道路上貢獻更多的力量,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