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海曙的鄧先生前段時間經歷了一場由普通人到詐騙嫌疑人又到受害人的三重身份轉變,而這一波三折的身份變化都是在鄧先生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
到底怎么回事?
這一切還要從鄧先生
一張無辜被“盜”的臉說起
↓↓↓
今年2月,手機卡辦理專員小謝和小俞敲開了鄧先生家的門,他們向鄧先生熱情介紹了新卡套餐,面對“無限流量”“充值返現”“超低月租費”等優惠力度,鄧先生一下子就動了心,隨后在專員小謝“手把手”貼心幫助下,很快用自己的身份證,刷臉辦好了新卡。讓鄧先生沒想到的是,這次送上門的“大餡餅”竟然成了“大陷阱”。
今年4月,海曙公安在辦理一起電信詐騙案時,查到一涉案APP的客服號碼為鄧先生所有,經過查證,鄧先生的嫌疑很快就被洗清了,但是這個號碼確實是2個月前通過身份證和人臉識別兩個“關卡”后成功綁定在鄧先生名下的,照理來說這張手機卡就是鄧先生在知情的情況下由本人辦理的。
此路不通,辦案民警立刻換了思路。很快,當時給鄧先生辦卡的專員謝某和俞某進入到了民警的視線。
5月12日,在掌握充分的證據后,民警在北侖某暫住房內成功將謝某和俞某抓獲,當場查獲1000多張手機卡和7臺貓池設備。
據了解,謝某原本是一名電商老板,無意間在一些微信群、QQ群中,發現了一群“買號”“賣號”“養號”的特殊群體,他們通過售賣自己或他人手機號,或者售賣用手機號注冊的美團、抖音、陌陌等APP軟件的新賬號,其中不乏涉及網絡犯罪的黑灰產類APP軟件。
謝某看到他們的“利潤”如此之大,不由動起了歪心思,他通過仔細觀察和認真“學習”,很快掌握了技巧,嘗試著用自己和店員俞某的手機號承接微信群和QQ群的這類業務并成功獲利。
嘗到了“甜頭”的他很快不滿于現狀,干脆關了自己的電商店,把“兼職”干成了“職業”。
今年2月,自以為掌握了“財富密碼”的謝某拉著俞某一起注冊成為了聯通、移動的開卡業務員,正式上門為客戶推銷開卡。
他們“熱情而貼心”的服務加優惠力度極大的手機新卡業務吸引了不少像鄧先生一樣的人辦卡,而貓膩就出在他們在給他人辦卡的時候,他們通常在客戶辦卡時利用“刷臉”不成功要求刷第二次,再通過第二次的“刷臉”成功“盜取”客戶的臉部信息辦理第二張手機卡,就這樣,謝某和俞某擁有了海量的手機卡。
隨后,謝某用相關軟件管理記錄開戶手機卡的信息,再將卡都“養”在貓池設備上,群收、群發短信,獲取驗證碼,均用于各類APP軟件的新賬號注冊,然后通過網絡中間商“售賣”賬號,并不管賬號的用途。看著自己的收益慢慢增長,短短2個多月,他們就辦卡1000多張,并通過“賣卡”獲利了近7萬元。
目前,謝某和俞某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案被海曙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而針對手機SIM卡“泛濫”衍生出的“黑灰色產業”犯罪暴露出的監管不嚴等問題,海曙公安已主動聯合工信、檢察院等職能部門,加大對買賣手機SIM卡及關聯賬號等新型網絡犯罪打擊力度,重點嚴懲身份證賣家、實名卡賣家、“養卡”人等犯罪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