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而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超過人口總數1/4的老年群體是數字社會的弱勢群體。老齡化背景下的數字新基建,也面臨著數字鴻溝等一些列問題。
[數字移民]形成[數字鴻溝]需靠[數字反哺]
到2024年左右,60后和70后也將進入老齡社會,這部分群體屬于[數字移民]。
在新技術擴散發展過程中,一個社會里不同的人采納新技術的時間順序是不一樣的,技術和資本往往關注頭部群體的需求,在這之后的長尾群體的需求通常容易被忽略。
而老年人大多是長尾群體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需求在新技術急劇擴張的時候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滿足。
一些新產品很少考慮老齡群體,導致老齡群體使用不便、需求表達缺失。這種信息和需求失衡放大了代際群體間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的差異,進一步激化了代際矛盾,形成了新的[數字鴻溝]。
[數字反哺]是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在老年群體中,獨居和空巢老人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意味著當數字化已經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偶爾回家看看將不足以幫他們解決數字鴻溝的問題。
社區、企業、政府等外部主體也需要不斷地構建對老年人友善的社會數字環境,一些公益組織可以通過公益培訓等方式對老年人進行數字賦能。
在這樣的數字化水平越來越高的世界里面,如果不能進入數字化生活工作和學習場景,就會與整個社會關系進一步脫離,就可能會導致[數字貧困+生活貧困]。
數字新基建助推老齡化社會轉型
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轉型的關鍵,是構建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在此之上的共享平臺,以支撐面向老齡社會多元化主體、多元社群的多元化服務體系。
人工智能將在提高養老服務效率和質量,實現智慧養老、精準養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中長期看,人工智能也是應對老齡化大趨勢下養老人力資源的必然選擇。
通過數字化平臺、產品和服務建設,解決老齡服務體系總體成本過高、效率過低、質量欠佳、可達性差,因而不適應老齡需求的問題。
數字技術需要一定的知識含量才能進入核心的部門,但是也要看到,這會拉動我國的勞動力的素質提升,通過培訓等項目來提升勞動力的知識水平。
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未來的勞動力必然會需要更高的技術素質,而推動數字基建可能培訓更高素質,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勞動力隊伍。
在后疫情時代新一輪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中,應在新基建和舊改造之間尋求平衡,彌合[數字鴻溝],解決現有基礎設施嚴重不適應人口老齡化現狀的問題。
因此在考慮新基建,即信息時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時,在系統、終端、人機界面的設計上,務必要切實關注和滿足老齡需求,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滿足老年人由于生理條件衰退所面臨的一種特殊的需求。
老齡社會轉型戰略機遇期窗口開啟
據國家統計局5月11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關鍵數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最新數據是2021年的老年人數相對于2020年上升了5.44%。
隨著人類社會從年輕社會轉向老齡社會,已有的基礎設施難以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矛盾日益凸顯。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速老齡化的關鍵時間節點,人口結構大轉折、老齡社會轉型戰略機遇期窗口開啟,這也是新基建和舊改造的方向與機遇。
人口變化使人們更加關注老齡化人口,在經濟轉型和發展過程中,想讓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持續為人類服務,就要真正做到人機互動,共振老齡化社會。
一方面,老齡化加劇后,適配新增人口的基建投資勢必減少;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會加劇財政壓力,養老金缺口和醫療健康的財政支出會加大。
在企業研發層面,要激勵引導互聯網企業和平臺面向老齡時代的技術創新和硬軟件研發設計,為老年人有效融入數字生活提供科技支撐。
在社會參與層面,政府、家庭、社區與公益組織等多方主體應協同參與,努力提升老年人的數字技術使用意愿、應用能力和總體素養水平。
報告稱:到2050年,人類老齡化對地區和國家的影響將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階段出現,這很可能是推動投資者前景的一個事實,這也可能表明了目前存在的巨大資金缺口,以及長期來看同樣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結尾:
面向未來,對老齡化、老齡社會的準備與應對,正在成為企業、城市、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作者 | 方文
部分資料參考:
中國日報網:《當疫后“新基建”遭遇“超級老齡化”》
新浪財經:《「解讀」梁春曉:新基建務必關注老齡化,避免新數字鴻溝和新貧困》
老齡與未來:《李佳:適老化后疫情時代“新基建”“舊改造”的方向與機遇》
觀中國:《代際數字鴻溝,在老齡化與數字化“共振”中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