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和輿論熱度空前高漲,這是對元宇宙高光的加持,還是吹出的又一巨大肥皂泡,值得引人深思。
以元宇宙的名義,資本市場首先自嗨了。自今年3月元宇宙第一股美國游戲公司Roblox上市挑動大眾神經,8月底,國內字節跳動收購Pico再加一把火,引元宇宙概念板塊直上青云,涉及游戲或VR硬件的公司也曾多次上演漲停潮。個股股價出現異常波動,引發監管層關注,有交易所發送關注函,要求一些公司說明現有主營業務、主要產品與元宇宙的關聯性。
以元宇宙的名義,大小廠商紛紛搶跑。今年上半年,Roblox、Facebook、騰訊、字節跳動、HTC、英偉達等科技巨頭高調宣布入局元宇宙,Facebook更豪言宣布“五年內轉型成為元宇宙公司”。騰訊還搶注“王者元宇宙”“天美元宇宙”“QQ元宇宙”商標,正在等待實質審查。字節跳動以近1億元投資“元宇宙”游戲開發商代碼乾坤布局。社交平臺Soul首次提出構建“社交元宇宙”。游戲新勢力米哈游申請“米宇宙”商標。中青寶宣布將推出虛擬與現實聯動模擬經營類的元宇宙游戲。
以元宇宙的名義,各大媒體爭先推波助瀾。社會輿論賦予元宇宙以“重塑世界、通往數字文明之路、新財富密碼、下一代互聯網形態、開啟虛擬現實(VR)第二春”等炫酷定義。這場影響范圍廣、涉及行業多,輿論聲量高的追逐,讓元宇宙似乎成為下一個生態級科技主線,孕育新的萬億級市場藍海。
但是,這種種騷動不免有非理性炒作之嫌,甚至有業內聲音表示,如果不是炒作,企業沒有必要高調宣布仍在研發中的游戲計劃。“公司現有產品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具備元宇宙產品開發的用戶基礎、公司積極做好元宇宙技術儲備、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和研究進度適時推進相應產品……”這是大部分公司在面臨投資者提問時的公開回應。在連元宇宙具體以什么產品形態呈現尚未確定的情況下,何談元宇宙業務、市場、用戶?
當思維回歸理性,元宇宙概念雖然科幻,但并不陌生,只是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高調入局的企業也是從各自擅長的技術賽道切入,或是從相關領域融入元素,所謂的游戲元宇宙、音樂元宇宙、企業元宇宙……都是淺淺觸及而已,尚未有具有規模的實際產品落地,包括定義概念仍處在討論階段。
元宇宙就像一個百寶箱,VR/AR、AI、數字孿生、區塊鏈、5G等技術各個技術和應用紛紛入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相對獨立的領域,且各自還有較大的升級空間。就像VR硬件盡管快速迭代,但總體普及率低,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還需要時間;區塊鏈還存在使用邊界、使用效果的不確定性;元宇宙內容生態尚需規則制定、社會倫理的把握,商業模式探索更無明確出口;以游戲、社交為切口的平臺“小而美”,還難以形成大氣候,且平臺發展各自為政,未來誰來主導構建一個開放性、跨平臺、統一運行的元宇宙,尚無方向。
元宇宙的初步輪廓所呈現的虛擬沉浸世界固然引人向往,更是被寄希望于帶來“下一代互聯網形態變革”。但夢想照進現實,元宇宙是如同當下的移動互聯網一般,成為未來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選項,還是如同游戲一般,只是個體娛樂或生活的一個可選項,更未可知。
如今的元宇宙,也將會如“移動互聯網”概念一般,經歷產業各界長期的論證和實踐。在沉浸式社交和游戲這兩個相對看得見的入口之外,還將有哪些應用形態,音樂、企業級應用會否開辟新天地?元宇宙必備的VR/AR、AI、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如何融合協作,才能承托起龐大世界的構建?元宇宙將通過什么方式完成商業化變現,智能硬件、AI服務、數字貨幣以及生態應用商店會是好選擇嗎?
業界對于元宇宙的未來長期看好的趨勢不會變,只是非理性炒作和輿論“跑的太快”,要多給技術、產業留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