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國產化的大潮下,推動半導體設備的自研成為業界很多企業發力的方向。除了光刻機、刻蝕機等芯片生產環節的關鍵設備,材料設備也是主要設備之一,比如單晶硅生長爐。
眾所周知,硅晶圓是芯片生產的主要原材料,但硅晶圓需要在單晶硅生長設備中“生長”出來。因此,實現單晶硅生長設備的突破,對于芯片國產化具有重要意義。
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外資企業都壟斷著單晶硅設備的生產,國內企業也一直在為零的突破努力。終于在2007年,晶盛機電研發出國內首臺全自動單晶硅生長爐,一舉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如今的晶盛機電,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頭部單晶爐供應商,也是國內少有的掌握12英寸半導體單晶爐的廠商之一。貝殼投研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晶盛機電成功下線第1000臺全自動單晶爐,客戶范圍基本覆蓋了國內的一線硅片廠商。
持續的技術研發,是晶盛機電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的關鍵。根據證券時報在9月28日的報道,晶盛機電在2006年起步階段,只有20多位員工,還面臨著資金不足、國外技術封鎖等難題,但創始人曹建偉團隊卻定下目標,要打破國外的壟斷,實現自動化單晶硅生長爐的國產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持續的研發突破以及與客戶合作等,晶盛機電不僅實現了最初的目標,甚至一舉拿下國內近80%單晶爐市場。
已經做到行業龍頭的晶盛機電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根據英才雜志在8月份的消息,晶盛機電將與應用材料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其中,晶盛機電占股65%。
分析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以及顯示設備的供應商,應用材料在2020年的營收高達172億美元。而對于晶盛機電而言,與應用材料的合資建廠,無疑可以帶來更多發展的想象空間。
根據英才雜志,在半導體產業鏈,設備廠商想要擁有更多議價權,只能依靠更為先進的技術,荷蘭的ASML公司便是很好的例子。
對于晶盛機電而言,同樣如此。雖然晶盛機電已經拿下了國內自動化單晶硅生長爐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晶盛機電面臨的競爭壓力仍不小。
在國內,除了晶盛機電,北方華創、京運通兩家企業都可以生產12英寸單晶硅的生長爐,而且京運通除了設備廠商的身份,還是硅片生產商,無疑是晶盛機電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根據貝殼投研,2020年,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廠商,銷售規模高達187.2億美元。對于國內的半導體設備廠商來說,國內龐大的市場以及國產化的大潮,無疑是實現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
截至9月28日,晶盛機電的市值維持在850億元高位。可以預見,隨著與國際大廠合作的展開,晶盛機電將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