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TCL科技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CL華星”)于近日通過蘇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24.54億元公開摘牌獲得蘇州工業園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蘇州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華星”)30%股權。
TCL科技正式完成蘇州華星工廠控制
據悉,蘇州華星原本是三星旗下的一家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商,該公司占地面積57萬平方米,主要從事高世代TFT-LCD面板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8.5世代TFT-LCD,并致力于擴展LCD核心生產技術。
2020年4月,三星逐漸退出我國LCD面板工廠,TCL華星以約10.80億美元(約合76.22億人民幣)對價獲得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兩次交易合計,TCL華星收購蘇州華星100%股權總作價約為76.67億元。
彼時,三星以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60%股權的對價款7.39億美元(約合52.13億元人民幣)對TCL華星進行增資,增資后三星顯示占TCL華星12.33%股權,同時也成為TCL華星的第二大股東。盡管因為疫情影響,減緩了三星退出LCD面板的腳步,但今年4月,TCL華星還是順利完成了對三星國內LCD面板工廠的全面接管。
此次TCL華星受讓蘇州華星剩余的30%股權,意味著TCL科技正式全面完成對三星高世代TFT-LCD面板工廠的控制,并進一步擴大TCL華星的產能規模。
TCL科技曾在4月公告,蘇州華星技術擁有一條8.5代TFT-LCD生產線(t10),月產能為120K大板。收購后,TCL華星在大尺寸領域,將擁有3條滿產的8.5代線,每月產能合計440K大板;1條滿產11代線,目前月產能98K大板;另有1條11代線正在量產爬坡,計劃至今年下半年實現滿產。
據悉,蘇州華星截至今年上半年未經審計的資產總額為87.35億元,凈資產為70.23億元;上半年實現營收42.03億元,凈利潤5.17億元。2020年,蘇州華星全年營收為83.56億元,凈利潤9669萬元。
公告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蘇州華星成為TCL華星的全資子公司。目前全球智屏業務平穩增長,電競、特顯市場加速滲透帶動顯示器業務蓬勃發展,TCL華星將充分激發蘇州華星在客戶、技術方面的積累,進一步增強 TCL 華星在曲面電競顯示屏、特顯等市場的競爭優勢,成為全尺寸領域的龍頭。
另值得一提的是,10月11日,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表示,當前,TCL已在大灣區投資近2000億元,在廣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多個城市建立和半導體顯示生產線、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在香港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
李東生表示,TCL明確了全球領先戰略,決心用5年時間將智能顯示終端、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三大核心產業做到全球領先。
兩岸面板廠集體擴產
從行業來看,10月上旬,面板價格跌勢依舊,但在此種情況走弱之下,TCL華星不僅于此次完成了蘇州華星的完全控股,還提前35天成功點亮TCL華星印度模組廠首片產品,足見其擴大產能的決心。
不止TCL華星,近日,夏普旗下廣州超視堺10.5代廠維持既定擴產腳步,估計將大手筆投資人民幣80億元至100億元,朝月產能15萬片邁進,擴產幅度高達66%,產能增幅是業界10.5代廠中最大。
京東方也在此前發布公告稱,將在青島投資81.7億元,建設一個物聯網移動顯示端口器件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京東方青島基地將具備年產各尺寸顯示模組15100萬片的能力。產品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觸摸液晶顯示器。
華映科技也于9月發布公告稱,擬非公開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0,000(含)萬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實際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投資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IGZO TFT-LCD)生產線擴產及OLED實驗線量產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華佳彩 LCD 面板生產線產能從3萬片大板/月提升至4萬片大板/月,并將 OLED 實驗線改造為生產線,擴充 OLED 的產能。
在臺灣方面,群創、友達雙雙擴充高階LTPS面板產能應用于高階筆電產品。彩晶暌違15年再次投資擴產,計劃新增一條5.5代面板生產線,補強筆電的產能和規格競爭力,搶高階筆電和平板電腦面板商機。
友達光電LTPS顯示面板二期項目開工,預計投資總額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6.25億元),項目全面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生產能力由30萬片增加至56萬片,年產值將超100億元,成為昆山外資單體投資最大的產業項目。并且近日,友達光電向自動化設備廠均豪取得設備,金額達 10.3 億元新臺幣(約人民幣2.4億元)
在面板價格持續大跌的環境下,面板廠竟然擴產停不下來。
逆周期的投資一直是面板行業的戰略之一,中國面板的崛起,也正來源于持續不斷的產能擴展和技術升級。并且從今年二季度的需求上看,即使多數面板廠滿負荷運載,市場仍有一定缺口,若韓國廠商推出LCD,那將有更多的產能缺口。
另外從整體的擴產情況上來看,多家企業產能的提升大多是有著傾向性的,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趨勢下,提升企業的競爭力。